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中国城镇>>扶贫互助>>

消费帮扶助力乡村发展

  青海高原深处,一场跨越地理阻隔的消费帮扶实践正悄然改写着农特产品的流通轨迹。不久前,青海湟中、大通、玉树三县(市、区)在京东平台的特产馆正式开馆,这既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更是政企携手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创新探索。从雪域高原的青稞、牦牛肉到电商平台的“网红”商品,这一转变背后是帮扶思路的一次深刻变革——以市场为桥梁、以产业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让消费帮扶真正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消费帮扶的破局之道在于精准对接供需两端。青海三县(市、区)拥有诸多特色资源,却长期受限于地理环境与市场认知,让优质产品“走出去”面临壁垒。住房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牵线京东平台之举,正是抓住并解决“产销梗阻”的核心矛盾之举:京东的物流网络帮助解决“出山难”,大数据精准定位客群,专业运营提升消费体验。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业态培育。帮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育品牌、强链条,实现“授人以渔”。推动特产馆运营过程中,顺势支持本地企业建立专业团队,培养电商人才,并继续挖掘非遗文化产品潜力,将唐卡、藏绣等转化为经济价值,借助京东营销资源放大“高原特色”品牌效应,并且长期培育“自我造血”能力,让乡村产业逐步融入现代经济循环。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阶段任务,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而从协调上海三甲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到携手京东拓展电商助农,住房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在一次次跨界帮扶中,彰显了系统思维与跨界协作的力量——政府牵头,整合有效资源;企业响应,输出产品与技术;地方提供场景,激活自身特色。各方形成帮扶共同体,避免了政府“单打独斗”,又让其他各方在社会责任中发现机遇,实现公益与市场价值的统一。

  帮扶成效最终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上。特产馆运营数据的背后,是农牧民收入的增长、特色产业的壮大和乡村振兴信心的提升。当“青海高原”的标签通过电商被全国熟知,当“高原非遗”成为品牌,农牧民必能感受到家乡资源的巨大潜力,看到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富裕的可能。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人们的幸福愿景照进现实,也成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最有力支撑。

  赵君利

上一篇:丰富服务提升居民生活体验
下一篇:没有了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