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城镇>>扶贫互助>>
打车难与看病难
- 时间:2013-07-12 08:44
- 来源:人民日报
简介: 缓解看病难,必须着眼于增加资源供给总量,动员更多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医疗行业。如果不能有效改善资源供给状况,看病难必将成为“死结”
●缓解看病难,必须着眼于增加资源供给总量,动员更多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医疗行业。如果不能有效改善资源供给状况,看病难必将成为“死结”
最近,北京出租车调价了,起步价和堵车费都提高了。乘客普遍反映,高峰时段空车多了,打车容易了。即便是在最拥堵的时候,司机们也纷纷上路拉活儿,“人等车”变成了“车等人”。
北京“打车难”是个老问题。过去,出租汽车公司三令五申,要求司机高峰时段出车,但司机们总有各种理由应对,不是说要修车,就是说要交班,或者干脆“躲猫猫”。其实,司机之所以不愿拉活儿,主要是因为高峰时段出车赔钱,堵上5分钟,才收2元,连油钱都不够。如今,堵车费提高了,司机遇堵不慌,心平气和,倒是乘客有点心惊肉跳了。这就是价格杠杆的力量。
由此想到看病难。打车和看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柔性需求,后者是刚性需求,车可以不打,病不能不看。但是,打车难和看病难又有共同点,二者的本质都是供求失衡。因此,无论是解决打车难,还是看病难,根本出路都在于改善供求关系。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价格是一个敏感的信号。北京出租车涨价后,凡是打车的人,都是有刚性需求的人。没有必要打车的人,权衡利弊,往往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公共交通。于是,稀缺资源就留给了那些既有需求也愿意支付的人了。同理,看病难主要是专家资源短缺,供不应求。目前,在北京大多数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的挂号费是14元,相当于出租车的起步价。由于专家号价格低廉,人人都消费得起,所以总是被一抢而空。很多人即便是头疼脑热,也要挂专家号。而那些疑难重症患者,却常常挂不上专家号,柔性需求者挤占了刚性需求者的资源。假如拉开专家号和普通号的价格差距,一部分小病患者就会选择经济实惠的普通号,专家号自然就会流向具有刚性需求的患者。可见,用好价格这只“神奇的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当然,价格并非“万能之手”。调价只能解决存量问题,无法解决增量问题。当公众度过了价格敏感期,供需矛盾又会凸显。因此,仅仅靠提高价格来解决看病难,是有局限性的。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专家号不能无限上涨,其价格必须与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匹配,否则穷人就会看不起病。因此,从长远看,缓解看病难,必须着眼于增加资源供给总量,动员更多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医疗行业。目前,我国的医生总体待遇较低,难以吸引最拔尖的人才献身医学事业,这将导致专家资源越来越稀缺。如果不能有效改善资源供给状况,看病难必将成为“死结”。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凡是稀缺资源,必然有较高的市场定价。既然专家号供不应求,专家理应成为高薪阶层。但是,我国的医生属于事业单位人,其薪酬待遇无法体现其劳动价值,而医生的自由流动也受到严格限制,多点执业遭遇行政许可壁垒。很多医学生毕业后,因为无法忍受清苦的生活,纷纷脱下白大褂,进入医药公司或其他行业,直接导致了医疗资源供给不足。
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越来越多,必须让医生拿到高薪,这样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学医从医。而要让医生成为高薪阶层,关键是从制度上解放医生,使其成为多点执业的自由人。当医生进入市场后,其薪酬就会回归本位。有真才实学的医生将被高薪聘用,不学无术的医生将被无情淘汰,一个良性竞争的局面就会逐渐形成。当医生成为由市场定价的自由人之后,优质医疗资源供给量必然增加,看病难就会渐行渐远。
解决看病难,根本出路在于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医生是医疗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只有打破束缚生产力的制度藩篱,最大限度释放医生潜能,才能真正解放医疗生产力。
(责任编辑:安娟)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