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城镇>>新农村>>
用艺术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 时间:2025-10-17 11:04
- 来源:中国建设报
群山环抱,绿树成荫。在广东珠海金湾区三灶镇的茅田山脚下,屋边村静卧于此。青石铺就的小路蜿蜒曲折,百年朴树、秋枫与木棉静静伫立,默默荫蔽着往来行人。这里曾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如今正经历一场文艺浸润的变革:木工坊里刨花飘香,音乐节上歌声飞扬,草木染工作室的织物透着自然肌理,共享厨房飘出邻里烟火——一批“新村民”带着技艺扎根,让村落焕发别样生机。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艺术与乡村的碰撞正重塑乡村的价值维度。当艺术唤醒传统村落,乡村便从萧条图景转向自然美与人文美共生的立体形态,实现传统肌理与现代活力的有机统一。
艺术已成为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之一,价值在各地实践中不断彰显。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非遗工坊6700余家,通过“非遗+产业”模式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这种“艺术赋能”并非千篇一律,而是立足地域特色的创新实践:珠海三灶镇便深度挖掘本土资源,将国家级非遗三灶鹤歌鹤舞、市级非遗狮舞等文化元素融入乡建实践,让白鹤造型的景观小品、鹤歌主题文创成为村落新标识。
艺术美化村落的过程,亦是产业振兴的过程。珠海科技学院“共生乡建工坊”的落地,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体现。作为多方共建的平台,工坊采用“校企协同、共建共享、村民参与”机制,首批9位驻村导师带领13名学生扎根村落,开展景观微改造、农产品包装设计,并重点推进三灶编织等非遗活态传承。这种“高校智力+国企孵化+政府支持”的模式,既盘活了宁池、蝴蝶谷等生态资源,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也呼应了对传统村落等“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要求。
吴学安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