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中国城镇>>民俗文化>>

中国加强濒危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拯救文化“活化石”

简介:傣族织锦技艺是傣族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汉代史籍中就有记载,到唐、宋时期已基本形成一定的规模。由于织锦只用棉花纺线,颜色单一,制作周期长,加之受现代工业的冲击,学习和掌握织锦技术的人越来越少。2008年6月7日,傣族织锦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景洪市嘎洒镇曼迈村委会曼乱点村民小组,是一个以傣族织锦而闻名的村寨。一座长方形的院落里,五台织布机和两台摇线机整齐地排成两排,这里是傣锦纺织手工坊,56岁的傣族女艺人玉儿甩是这里的主人。

  傣族织锦技艺是傣族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汉代史籍中就有记载,到唐、宋时期已基本形成一定的规模。由于织锦只用棉花纺线,颜色单一,制作周期长,加之受现代工业的冲击,学习和掌握织锦技术的人越来越少。2008年6月7日,傣族织锦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玉儿甩牵头成立了曼乱点傣族民间织锦专业合作社,村里的40余户人家常年编织、销售傣锦,产品涉及服装、被褥、挂包等生活日用品和艺术饰件、旅游纪念品等。

  目前傣锦纺织手工坊已经成为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门课。上有师傅授艺,下有徒弟传承,古老的傣锦技艺在这里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魅力。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濒临失传的危险,中国政府正采取多种手段拯救文化的“活化石”。

  作为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裕固族只有1.1万人,主要聚居在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肃南县。由于只有语言无文字,裕固族的文化一直以来是通过“口口相传”传承,很难进行保存。

  多媒体技术成了拯救裕固族濒临失传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为了将这个人口稀少民族的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肃南县近十年来共走访数百户牧民家庭进行调查,重点对裕固族口述的文学、裕固族的民歌、语言等文化遗产及传承人进行摄像、录音、记录等初步摸底调查工作。

  中国文化部还将裕固族语言列入“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工程”,裕固族民歌、服饰、婚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肃“花儿”也在产业化中焕发出生机。在甘肃临夏州,政府扶持搭建“花儿”的综合活动场所,通过与旅游、娱乐、休闲相结合之后已经开始实现盈利。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点。

  在广西,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建立“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将侗族大歌、侗族木建筑、侗族服饰、农民画、侗戏、侗族民间节庆等侗族文化的经典部分向世人展示。

  《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说,中国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益,中国55个少数民族有515个代表性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少数民族524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个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先后建立。

  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3年来,中央财政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7亿元,在全国28个省区市370个村寨开展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还将在全国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国务院《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适应各族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少数民族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迈出较大步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中国对濒危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如何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将民族文化遗产保存下来,是每个濒危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新课题。”中国贵州民族学专家胡朝相说。



 

(责任编辑:安娟)




相关阅读: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