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城镇>>公告>>
推进耕地“红线”管理 确保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 时间:2014-04-25 14:19
- 来源:京郊日报
1 人地矛盾突出,耕地供应紧张威胁粮食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地矛盾最尖锐突出的国家,体现在一增一减上。一增是人口逐年增加。根据预测,我国每年人口增加一千万人,到203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6亿的峰值。一减是耕地逐年减少,已下降到一个危险的国际预警值。从1998年至2008年十年间,我国的耕地从19.5亿亩减少到18.3亿亩,减少了一亿多亩。从耕地减少的构成看,主要为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建设占地、灾害损毁等。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7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16,俄罗斯的1/10,美国的1/7,印度的1/2。不少省份的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而且还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等经济发展持续占用耕地的现实压力。
此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倾向于肉、蛋、奶这样的高蛋白食品,这就需要更多的粮食来供给需要。联合国的农业发展展望报告也提出,在中国这样的快速的经济发展以及资源制约的条件下,中国的粮食供应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虽然理论上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潜力约为2亿亩,但可以开垦成耕地的不足8000万亩。不少人包括学者、政府官员和社会民众均持有这样的观点,即2030年人口高峰到来前,虽然有18亿亩红线约束,但现实将证明耕地总量还会下降,人均耕地数量还会持续减少,粮食安全问题不能不令人忧心。
2 耕地资源利用强度大,长期保养不足
首先,我国耕地资源质量基因先天不足。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水平较低,与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大,平原面积小这一先天自然地形条件有很大关系。我国平原仅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2%,远低于美国的50%。很大一部分耕地位于山坡丘陵地区,耕地易于退化,且干旱半干旱区或低洼易涝区所占比重较大,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空间分布配置不均。据研究统计,淮河以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的60%以上,而水资源总量却不足全国的20%;长江以南耕地占全国38%,但水资源总量却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中约54%分布在平原、盆地,46%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这种分布格局是形成我国耕地中低产田比重过大(约83%),耕地易于退化的自然基础原因。
其次,人口承载压力大,农田利用强度高,退化迅速。很多的预测分析表明,我国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人口峰值,农田的人口承载压力空前。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只有加大农田的利用强度。复种指数是衡量农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农田的复种指数已经很高,达155%左右,而美国和欧盟仅为88%。复种指数过高一方面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另一方面因不合理且过多地使用化学肥料又会导致土壤板结退化,这些都会导致土地质量的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非农建设占优补劣导致总体质量下降。我国几十年的发展表明,耕地数量减少与经济发展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有关,而且耕地质量下降也与其密不可分。由于长期以来各地非农建设用地无序扩大,多数地方偏好占用城郊连片平整的良田和菜田,大小城市甚至乡镇村如同摊大饼,快速扩张,优质良田成片大规模减少,为补平数量,多在坡地、山地、海滩、薄地上做表面文章,艰难应对数量平衡政策,这种“上山下海”新开耕地与被占耕地的熟化度、地力产出水平根本无法相比。
3 脚下土壤健康,事关舌尖上的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
脚下土壤污染日益威胁到舌尖上的安全。与空气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难治理性和不可逆转性。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往往难以采取大规模的消除措施实现短期内修复,一般会治理周期较长。如日本神岗矿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开采铅锌矿,排放含Cd废水,20世纪50年代采取废水治理措施后,含Cd已很少,但事隔几十年后,该地区骨疼病人反而增多,后来发现原因是Cd被土壤吸附积累,转移到稻米中,人们长期食用这种稻米导致Cd在体内蓄积而造成中毒。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壤污染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土壤污染已经成为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之后,另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更加复杂的环境污染难题。2011年,时任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公开表示,中国受污染耕地约有1.5亿亩。武汉大学的刘耀林教授指出,除耕地迅速减少,土壤污染对中国食品安全造成了常被忽视却同样严重的威胁。其认为,土壤污染会从根本上破坏中国为国家食品安全所做的努力。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推动食品安全生产,然而如果农作物是来自受污染的田地,所有这些努力可能都是徒劳的。因为土壤中的污染物可通过农作物的吸收作用而进入其体内,影响农产品安全,或造成减产、或农产品有害物超标危害人体健康。
耕地环境质量恶化日益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耕地不但事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而且与生态环境安全息息相关,长期以来这一点常被人们忽视。实际上耕地是消纳各类废弃物的重要空间。质量优良的耕地是消解城乡生活、生产废弃物、维持碳氮磷硫等物质循环最为重要的基础,而且还可以有效吸纳和分解外界释放的有害物质,维护和保护环境;同时还是收集各类生产碳排放的重要场所。据估算,全球农业土壤对大气温室气体的累积贡献巨大,累积量占人类活动释放到大气中CO2的1/4。但如果耕地质量低劣,就不能有效吸纳和分解外界释放的有害物质;如果外界释放的有害成分超过土壤容纳和分解能力时,不但失去再吸收容纳分解有害物质的能力,还会缓慢地释放有害物质,对水、空气等生物生存环境产生长期污染。同时耕地质量退化也会带来大量的土壤碳库释放,增加向环境的碳排放。
不少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问题已日益突出。如土壤学专家赵其国院士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 、城市化、农业集约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污染对农田土壤的危害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而农业活动自身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土壤污染面积在逐年扩大,污染程度正在加剧,污染类型日趋多样,污染途径日趋复杂,同时受到酸沉降的影响,我国南部地区土壤酸化现象严重。学者张维理则认为,近年来高化肥、农药用量的蔬菜、花卉、水果作物播种面积的高速增长、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在为广大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搞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全面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改革的方向具有显著的均衡性、可持续性特点,可以说通过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最大的挑战性命题和最高的发展战略。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大国,要实现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应对好当下比较受关注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挑战,都离不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明显与耕地资源的科学合理管理和利用密不可分,只有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快行动起来,坚决贯彻耕地红线政策
放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充分认识耕地资源价值。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自然资源,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五位一体”总体建设布局,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背景下,应重新审视耕地资源的多元功能价值,特别是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和文化价值功能,重视耕地资源在生态文明承载、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以及居民休闲宜居环境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认识和社会共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并在随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2014农村工作时又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由此可见,耕地红线,特别是耕地质量红线已经不再是研究讨论层面的问题,已经与数量红线构成双红线,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必须坚持的国家基本国策。因此,全社会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加快推动落实耕地资源红线管理政策。由于耕地质量内涵丰富,相对于数量红线而言,耕地的质量红线划定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涉及的方面更多,如何制定和推行红线政策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作为农业系统的一线工作者,经过多年来对耕地质量红线管理的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与引导,形成全社会共识。应将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一同作为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进行多方式、多渠道全面系统的大力宣传,以引导全社会形成对保护耕地资源坚守数量质量红线重大深远战略意义的共识与态势。
二是加强立法,依法推进。要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真正落到实处,亟需从国家层面启动立法,建立一部国家级专门的法律,以解决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法律不到位,力度不够,责任主体不明晰,保护手段薄弱,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应尽快启动国家立法程序,尽快实现从制度上理顺耕地质量管理责任主体、保护建设主体, 依法推进耕地质量科学管理。
三是应加强科学研究与规划。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无论从中央到地方都须加强科学研究,制定长远规划。
四是可由点到面示范推动。耕地质量红线的确定是比耕地数量确定更为复杂的科学问题。如何科学划定红线,依照红线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涉及很多方面,在推动上应在有条件地区先行试点,逐步积累经验、掌握规律,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并实行分类指导,分区实施,由易到难,逐步展开。
五是严格落实责任制。推动耕地质量红线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农民以及社会的全方位参与、合力推动。作为关键环节的政府部门,须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应切实落实属地管理、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实行目标管理,不断加大行政推动与政策引导,将工作落到实处。
六是须加强长期监测与预警。严格科学的管理耕地质量,离不开耕地质量的科学评价,要防止耕地质量下降或恶化,也离不开耕地质量预警监测。构建耕地质量评价预警体系是实现耕地质量严格保护与不断提升的基本保证。因此各地区各级政府须站在履行、守好耕地质量红线这一基本国策的高度,逐步建立和实行耕地质量评价预警体。
责任编辑:徐珊珊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