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城镇>>公告>>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推进新型城镇化
- 时间:2013-06-04 08:44
- 来源:重庆日报
简介: 基于国家战略考虑,根据区域地理方位、现有发展条件及国家规划的区域重点,2010年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初步规划建设五个国家中心城市,形成京、津、沪、穗、渝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布局体系,体现了国家的发展意志,成为应对当今世界风云的中国城市国际战略体系,也是代表国家形象、跻身国际分工体系的战略力量。
基于国家战略考虑,根据区域地理方位、现有发展条件及国家规划的区域重点,2010年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初步规划建设五个国家中心城市,形成京、津、沪、穗、渝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布局体系,体现了国家的发展意志,成为应对当今世界风云的中国城市国际战略体系,也是代表国家形象、跻身国际分工体系的战略力量。
国家中心城市的科学内涵
国家中心城市是现代化的发展范畴,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跻身国际竞争领域、代表国家形象的特大型都市。
国家中心城市的抉择并非一般地按照城市的经济规模总量,而是注重城市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及潜在性功能发挥,冀望其整体带动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布局国家中心城市是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版图,根据重点与一般、沿海与内陆适度均衡协调原则,兼顾我国东西南北省区的发展利益,因此首选的京、津、沪、穗、渝五市呈“弓”型战略布局态势,目标定位相互撑持,区域带动功能不相伯仲,优化了我国区域经济战略格局,充分体现了布局抉择的科学性和国家制度的优越性。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幅员广袤,腹地纵深,发展不平衡凸显,中心城市作为集聚资源的最大区域性载体,在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能动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其集聚和辐射成效斐然,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累积的城市管理及运营经验,奠定了创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心城市内在地要求集聚国内外发展要素,在更大的发展空间上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实现中心城市从单一经济功能向经济社会综合功能、单体城市向城市(镇)群体系、资源集聚为主向要素辐射与集聚并重的全面功能转型。这是大国经济科学发展阶段使然,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观成熟的重大标志。
国家中心城市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趋势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条件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正步入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战略关键期,机遇与风险并存。由于诸多原因,与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中心城市追求城市单体经济发展利益,导致带动功能部分缺失,难以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因此,作为应对方略,我国迫切需要抉择部分中心城市提升其功能,超越行政区划力量,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内,主要运用市场的力量配置资源,发挥城市功能裂变效应,转变为我国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推进力量。
国家中心城市是践行国家发展意志的区域和国际战略复合系统。国家中心城市是递进的圈层结构,中心城市自身的产业布局体系、物流网络体系、对外经贸战略体系等构成了有机的发展系统,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极核,有机联系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以及浓郁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构成其主导的庞大的区域发展战略系统,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推进器。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推进器
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器,关键在其目标定位。国家中心城市的设立背景、要素禀赋和区位条件等决定着各自的定位目标。从总体看,京、津、沪、穗同处沿海地区,当引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渝处内陆腹地,居承东启西重要战略地位。因此,北京当着眼建设世界大都市,强化首都功能,发展首都经济,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建设,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联袂天津引领“环渤海”地区发展。上海应优化提升核心都市区的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创新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联袂南京、杭州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流域。天津拟提升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协同北京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广州将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高端服务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利用华侨资源优势,联袂深、港、澳,建成创新型国际化大都市,推进“珠三角”地区现代化。重庆需坚定不移地推进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强化主城核心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发挥“两江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物流集散功能,加速提升先进制造和综合服务水平,建成全国重要的金融、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商贸物流中心,联袂成都共同引领成渝经济区。
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器,重在功能发挥。由于京、津、沪、穗同处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功能相对完备,而重庆地处内陆腹地,具省级行政构架特殊市情,需形成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庆内涵,需铸就都市核心区的综合服务、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开放高地、人文凝聚等多重功能。
综合服务功能。以“二环时代”为契机,改革创新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完善城市应急机制,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完备都市核心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商贸物流中心,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高效传递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群的聚合系统功能,加快永川、江津、合川等大城市建设,形成重庆都市核心区—区域性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等多层级功能的城市星际体系,构建大都市圈,优化联结成渝次区域。
产业集群功能。统筹推进区域流域要素集群,加速提升先进制造和技术服务水平,通过产业技术和组织的创新实现结构性升级,发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行业及品牌,形成专业化的城市产业体系,利用技术链匹配要素实现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合理布局区域产业基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整体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物流枢纽功能。强化国家的区域统筹力,加快“渝新欧”等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加快区域间和跨境通道建设,利用航运、快铁、高速、航空、管道等综合运输方式,实行航运特区政策,利用“两江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物流集散及保税功能,发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枢纽功能,跻身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
开放高地功能。把握世界脉动,拓展涉外领域,争取国家财税金融等改革试点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在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文化交流等领域加快国际化进程,发展重庆的跨国公司,参与产业技术的国际分工与合作,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
人文凝聚功能。提升城市人文素质,建成“智慧城市”。重庆人文底蕴浓郁,巴渝文化特色鲜明,城市人文精神厚重,创意文化产业空间巨大,市民素质有较大提高,具超强的文化实力和影响力。重庆城市的整体智慧和城市服务智慧及政府的引导性政策,将成为高效组织全民行动、发挥人文智慧优势的重庆凝聚力。
开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确立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理念。基于全球视野,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传统思维定式,摈弃地缘经济思维束缚,牢固树立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珍惜国家中心城市荣誉,从国家战略和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铸就城市凝聚力,主观能动地利用区域资源创造新优势,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功能动态培育和提升发挥的系统工程,升华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理念,形成统筹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强烈发展意志。
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主线。紧扣科学发展主题,深化改革调整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立足全球视野搞好城市的总体规划,搭建强有力的组织平台,建立统筹、协调、指导、策划等工作机制,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资源整合、发展创新和文化力。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研究应对全球经济环境,制订区域促进政策和发展举措,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经济结构和生态经济环境,提高城市科学化发展能力。
铸就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按照国际大都市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城市。改革创建统分结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完善城市应急机制,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优化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成“智慧城市”。提升城市人文素质,争取国家财税金融等改革试点权,增强综合经济、科技创新、国际竞争、辐射带动、交通通达、信息交流、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握世界脉动,深度开发利用国际友好城市资源,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加快全球营销步伐,加快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跻身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
推进属地区域产业城镇集群。要素集群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国家中心城市旨在集群区域要素,造就城市和产业集群。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能动作用,走出中国城市化误区,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功能全覆盖的中小城镇,形成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等多层级功能的城市星际体系。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以产业技术链和物流链为纽带,合理布局区域产业基地,整体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完备国家中心城市战略体系。利用国家中心城市的“弓”型战略布局优势,优化布局设立总领事馆和国际组织分支或办事机构,邀请知名跨国公司和国外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设立办事机构,形成总领事馆等涉外街区,大力发展国际总部经济。强化国家的区域统筹力,加快区域间和跨境通道建设,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群的聚合系统功能,统筹推进区域流域要素集群,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大都市圈,优化联结关中、中原、大武汉、长株潭等次区域,形成区域战略新格局,开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责任编辑:安娟)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