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中国城镇>>公告>>

城镇化需要配套改革创新

    简介: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房地产金融中心主任汪利娜指出,城镇化应是经济发展之果,转换经济结构的体制改革和配套现代产业的形成,有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应重视城市与农村交融互动,发挥小城镇与大城市共同布局,发展符合区域规划战略的城市群,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房地产金融中心主任汪利娜指出,城镇化应是经济发展之果,转换经济结构的体制改革和配套现代产业的形成,有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应重视城市与农村交融互动,发挥小城镇与大城市共同布局,发展符合区域规划战略的城市群,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面临诸多挑战

  一些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释放巨量需求的关键仍在于经济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改革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则是目前中国打造城镇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主要挑战。

  城镇化并非一个孤立的过程,在其背后还包含着以技术升级为特征的工业化、以产业转型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以人口迁移为主的城市集聚等多重内涵。“城镇化应该是经济发展之果,如果当地有经济活力,产业链形成自然会吸引人口自发式迁移,加上配套的空间布局,就会形成城市及城市群。”谈及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汪利娜认为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历史仍然有借鉴意义,一系列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催生了新的产业发展,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987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52.6%,年均增速为1.02个百分点。在汪利娜看来,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始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资本、劳动力和产品的剩余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基础。二是以经济结构转换为主的改革开放催生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三是户籍制度松动、商品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以及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之所以能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正是因为城市作为工业、商业、航运、贸易、文化的中心,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聚集,更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的变化,是传统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由此创造了传统的农业部门无法比拟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大城小镇”携手谋发展

  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浪潮中,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协调正在成为日益重要的内容。以嘉兴“田园城市”理念为代表的城市特色定位,无疑为全国各地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了全新思路,即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的联动发展,形成城市群的协调互动。

  对于小城镇经济发展定位的重要性,汪利娜指出,各个地方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统筹规划并对产业进行精准定位。“小城镇的发展不会孤立存在,而是需要龙头城市来带动。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企业选择将研发、销售中心放置上海,而将制造加工基础设在交通便利的周边城乡小镇,这无疑利用了大城市和小城市各自的优势。这种各自产业布局的差异和相互关联使长三角区域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业内专家指出,政府需要发挥好顶层设计的角色,统筹城市间及城市群内的产业布局,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等多种因素,通过政策导向扶持提供综合配套的公共产品,进而激发市场资源和人口的自发式集聚,释放经济内需。

 

(责任编辑:安娟)




相关阅读: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