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中国城镇>>中国旅游>>

大龙洞 隐匿在双龙峡深处的古苗寨

  大龙洞村是纯苗族聚居的村落,位于湘西州花垣县补抽乡境内,与凤凰、吉首接壤。由于云贵高原余部武陵山脉中腊尔山、崇山两个台地共同挟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处海拔820.4米,最低处272.8米。山势起伏险峻,群峰连绵,若干条峡谷纵横交错,峡谷中峰立突兀,悬崖陡峭,沟壑万千。溪河忽窄忽宽、忽急忽缓,环山绕谷而流;苗寨忽左忽右,逐水沿河而居,好一派奇特的深山峡谷风光。

  地理学考证

  民国22年(1933年),中国民族学先驱蔡元培委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专家凌纯生、芮逸夫到湘西,调查苗民居住的地理环境,生活、生产及水源开发利用情况后,编写成《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第十部为“大龙洞和小龙洞的传说故事”。民国29年(1940年),中央研究院湘西苗族研究员石启贵所著《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告书》第五十八章第一节写着:“大龙洞,苗名谓之‘溟流’,又谓之‘雾丘’。相传水源由鸭堡寨杉树口(凤凰县禾库)大山脉中汇合流入该洞,集成一大之源流,水口出自山腰中。山腰以上,深密丛林;山腰以下,险巇千仞。水由洞口喷发出洞外,折向左流,经永绥(注:今花垣)高岩河,长十余里,与乾城(注:今吉首)之小龙洞汇合流入峒河。查该洞,千岩万壑,草木秀润。至水源,冬夏不涸,水大不啻千匹马力,雪白透明,忽大忽小,汹涌异常,连继不断,滚滚流下,四季如斯……洞之下面因潭过深,而水势压力过强,播声闻达数里之遥,此大龙洞情形也…惜于僻处山徒国人未闻,而江西庐山瀑布哪能及此,以其地当要冲,外传中外……大龙洞之美名,不难与庐山瀑布并驾齐驱矣。”

  天下第一洞瀑

  进入大龙洞村,沿电站围墙边向东逆溪行走,步入石桥,尚未看到真容,就会听到“轰隆隆”的瀑布声响传来。顺着石板路前拐,登上数级石阶,抬眼望去,大龙洞瀑布似绢帛凌空飘下,如同擂鼓的声响愈来愈大,哪怕三伏午时亦觉凉风伴着淡淡的水雾阵阵袭人。瀑布最大流量为347立方米/秒,从208米高的山腰绝壁古洞泻落,犹似喷珠濺玉、雪崩翻滚。洞口悬崖内凹,飞瀑腾空而下,奔流相撞,越是靠近更是壮观异常。银涛凌空,如群狮狂扑,似雷霆怒吼,汹涌激烈!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如是乾嘉苗民起义反抗暴政的号角,又似湘西军民浴血抗日的炮声,呼唤远古,金戈铁马蚩尤魂!瀑布跌入犀牛潭中,水珠迸裂四濺,浪卷飞花、雾漫蒸腾、缭绕纵横,蓝天、白云、阳光与峰峦,映现虹彩,如梦如幻。潭面宽达数亩,水深不可测,岸上的山花野草被水雾滋润得格外葱茏。深潭在瀑布的冲击下,涌向壑口自成溪,平静的流出数百米,再次飞瀑一叠,一路冲洗那如心似肝的卵石,尔后进入峒河,流入沅水,汇入洞庭,沿着长江,奔腾入海……蕴积千年苦难的民族冲出历史的荒原林莽,以大山高亢的激情,合天地沉雄的呐喊,展示着不屈的力量,表达着自由的渴望。那忍辱负重、倔强坚韧的奋斗精神,向世人骄傲地袒露苗族人民山的情怀与水的胸襟!古老的民族经过清流的长年冲洗,无论经历过多少的苦难,都在这透彻的洗礼中得以升华。

  探幽古洞,需从石狮把守的山门沿着“Z”字型的石板路拾级而上。山竹掩映的石径从山脚弯拐伸延,演绎曲径通幽的美感;珍稀的水杉、银杏、金弹子披挂一树的葱翠;杜鹃和不知名的野花伸展烂漫的骄恣,装点成沟坎山塬上亮丽的彩衣。歇脚半山亭,河谷的风徐徐吹拂,汗津津的心情骤然享受起原始的逸然;阅览群峰,苍山如黛,顿觉人生是何等的惬意和快慰。穿过楼门,沿险峰突兀的山腰凿就半开放的环形隧洞前行,倚坎俯瞰,只见瀑布如蛟龙出海,悬垂倾泻,气势磅礴,令人眩晕;升腾的云雾,从悬崖峭壁飞过,触手可及,如入仙境。及至石门洞开处,洞上镌刻“大龙洞”,三个遒劲的漆红大字格外醒目;洞外有块约200平方米自然天成的石板,坪地有石桌、石墩可供歇息。回望崖外,偶见白鹭或鹞鹰挟着山风,掠过蓝天白云,矫健的剪影一闪而过,演绎着与峡谷飞瀑的缠绵。进入洞门,顺着台阶下行50余米,就到了洞内拦河坝。坝高约30余米,长35米,宽2米,坝上设有护栏。立于坝上,映入眼帘的是洞内约300平方米深不可测的阴河潭水;洞顶平滑上凹,如倒扣的锅底;里面一层的洞口,犹如巨大的娃娃鱼嘴张开着。再往内,就是“龙母宫殿”。沿宫内栈道而进,可溯洞瀑源头的暗河,可以穿越时空,欣赏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探幽亿万年的溶洞奇观。洞内别有洞天尚未开发。若干个干、湿洞,洞洞相连;明渠暗河,延伸无限,黑乎乎的在岁月深处,似乎等着人们去探测它的神秘

  深情地注目这山、这水、这洞,不由沉醉于其间鬼斧神工的异景。大龙洞,从历史、荒原、尘封的迷雾中浮现,仿佛天地造化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一个惊世奇梦!

  古老的神话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龙洞只是一个干洞。到了潮润的炎热天,洞内外蜈蚣成群结队,每逢暴雨洞口总是最先电闪雷鸣,谓“雷公洞”。离洞口上方不远处,有个叫消水寨的住着一对母女。女的叫黛莲流光,长得眉清目秀,心灵手巧,善用木叶吹出甜润、动听的歌,已许婚给做巴岱祭司的郎龙。

  有一年夏天,阿咪雾(苗语:母亲河)涨了大水。龙太子带着一伙虾兵蟹将逆水而上,到处游玩,刚好碰上了黛莲流光正在河边浣纱。龙太子见到黛莲流光,惊叹不已:“想不到凡间尘世竟有如此绝色女子…”龙太子再也没有心思游玩,着令娃娃鱼前去苗寨说媒提亲。娃娃鱼媒婆背着满满一篓金银宝贝,提着一坛美酒来到黛莲流光屋里,讲明来意,并要黛莲流光当天就随她去龙宫与龙太子圆房成亲。黛莲流光镇静自若的对着娃娃鱼媒婆说:“难为你老人家到我屋里来,我已有心上人,再说咱苗家人人穷志不穷,我宁愿在人间陪着郎龙,哪怕受苦受累也不去龙宫穿金戴银,请你转去告诉龙太子,叫他死了这份心。”娃娃鱼媒婆看事难成,亦觉做拆散姻缘的事很不地道,当场把背来求亲的金银珠宝和美酒全倒进了消水洞,便回龙宫去了。龙太子听说后,眼睛都气鼓了,咬牙切齿的怒骂:“哼!好一个不识抬举的贱货。”第二天,龙太子带队悄悄来到了阿咪河。没多久,就见黛莲流光背着一篓棉纱,边走边吹着木叶曲,来到河边仍像往常一样,把纱篓放在河边的石阶上。正在撸手挽袖间,那本来稳稳当当的背篓竟然“噗通”一下栽进河里。黛莲流光连忙跳入水中去捞取,谁知那背棉纱不沉不浮,越流越快。她撵了十来步,却身不由己地倒在水里,被龙太子捉住,欲抢进龙宫。她疾呼救命,幸亏雷神及时赶到。刹那间,黑云滚滚,狂风大作,大雨倾盆,炸雷四起,天旋地转。雷神大战龙太子,黛莲流光得救了。可她再也回不到了人间,美丽的苗姑在雷公洞对面化作了一座秀丽的山峰,苗语称作的“比戈流光”。郎龙那天到邻村帮别人“还傩愿”不在家,闻讯后悲痛欲绝,随即也化作了“郎龙峰”。两峰遥相对望,魂牵梦绕的爱恋,痴千载日月星辰,忘风清云淡时光,随寂寞沧桑,岁岁年年等无期,朝朝暮暮厮守那份纯洁无暇、天荒地老、万年不朽的婚约!

  惊雷中,龙太子匆忙撞向山洞,顿时山川崩裂。顷刻,洞泉水都汇在了一起,像流银涌动,又像棉纱织成的巨大绢帛,从半空中猛泻下来,恰似白龙直捣崖下深潭。

  逝者如斯乎!惟有羞愧难当的娃娃鱼,经常出没于“比戈流光”与“郎龙峰”脚下的河谷,为她(他)们传递彼此一帘幽梦的相思,试图为曾经的蠢事赎罪。
 

  龙太子犯下“桃花劫”,活活拆散了人间佳缘,也心生愧意。着命虾兵蟹将化为桃花虫,苗语称“妲给蜈”,作为大龙洞的特产补偿苗家。因盛产在桃花烂漫的时节,美其名曰――桃花虫。其生长环境积极苛刻,是一种仅存于毫无工业污染、高山峡谷、气候适宜环境中的水生物。每年农历二、三月涨桃花汛的时候,随便挑选一处浅水且石块较细处,用脚踩紧捞网,用薅锄在捞网上方水域用力翻动石块,虫子便随流水进入捞网。反复几次后,又移动捞网,小半天便可收获颇丰。桃花虫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口,最是苗家待客的一道佳肴。

  历史的遗风

  大龙洞苗家的住房,大多为三间正房木屋(大户人家有五间或为青砖房),两列吊脚楼厢房;板壁上均涂抹桐油,美观耐用;木柱立于鼓形磉墩岩上,阶沿为条石所砌。三间正屋中,以右侧一间为上首,苗语谓“夯果”,中间为堂屋,左侧苗语谓“基左”。从后二柱靠后屋皆隔作卧室,夯果房通常为家中祖辈所用,堂屋房为父辈房,基左房为子辈房,厢房为女儿房和粮仓。苗族民居与其他民族明显的根本区别,就在正屋的造型:大门板自行后退装于前二柱,前沿柱与前二柱之间左右各留侧门,可自行出入“夯果”、“基左”,三间正屋中间内凹,形成“吞口屋”特色(青砖房亦同)。
 

  苗家有四忌:夯果中柱、火塘三脚、堂屋龙岩、外姓性(生)。1、夯果中柱为祖灵栖息处,苗家人最为尊崇。苗族人是历经磨难的迁徙民族,不像其他民族在堂屋板壁上方设牌位,这是室内最大的区别。此处只允许长辈上坐,晚辈及外人不得乱坐;火坑边不准打闹、泼水、讲粗话,否则,视为亵渎祖宗,人神共愤。2、铁“三脚”相传为三个护火的祖先变成,无论什么人,不得脚踏或打三脚架,否则认为是对祖先的不恭。在夯果那间以中柱为轴线,用条石围成方正的火塘,塘内正中无论冬夏皆伫立象征火神的铸铁三脚,三脚架必须有一只脚对准 “中柱”,不得随意安放。火塘上方悬有五横二竖的木炕,苗语称之为“霸格”,架上堆放需要熏炕的杂物。民间有传,纵然失火烧屋,哪怕一切化为灰烬,只要“三脚”不断,不出三年五载,这家人必然重新起事。所以苗族人火灾过后,首先查验“三脚”是否完好。因此,苗家“铁三脚”通常都是薪火相传、世代传承下来的老古董。3、苗家堂屋中央,置有一半裸露的圆岩,岩石下压钱币立为“龙穴”,忌踢踏震动。人们认为震动“龙岩”,龙会受惊离去,主家会损财。4、苗族有“生败死发”之说,即外姓人在主家亡故是允许的,主家会发财兴旺;忌外姓人在正屋里发生性行为,含女儿在家生产或小产都是大逆不道,违者要出钱、米、提公鸡,请巴岱祭司“洗屋”。

  用的木梭,谓为“梭子船”。若要过河,站在木桩边在风光旖旎的大龙洞,最富苗乡情趣的还有拉拉野渡。行走苗乡的水湾,不时可见来回游弋于清清河面上的小舟。船上没有盖篷,船尾也无翘尾,就像苗家阿婆织布用的木梭,谓为“梭子船”。若要过河,站在木桩边,伸手将橫索上的竹圈拽收,船只就会顺着橫索从彼岸拉了过来,渡你过河。渡船没有专人划桨,也没有机械装置,更无人守候,无拘无束,令人油然而生他乡胜故乡之情。
 

  在朝霞或夕阳波光潋滟的河面上,立于梭子船,拉索泛舟,逐浪野渡,优哉游哉;听鸡鸣犬吠、苗歌轻婉、木叶悠扬,忘情山水;看奇峰倒影、鱼翔浅底,任轻风拂面,亲吻雄浑秀美,伸手将橫索上的竹圈拽收,船只就会顺着橫索从彼岸拉了过来,渡你过河。渡船没有专人划桨,也没有机械装置,更无人守候,无拘无束,令人油然而生他乡胜故乡之情。

  在朝霞或夕阳波光潋滟的河面上,立于梭子船,拉索泛舟,逐浪野渡,优哉游哉;听鸡鸣犬吠、苗歌轻婉、木叶悠扬,忘情山水;看奇峰倒影、鱼翔浅底,任轻风拂面,亲吻雄浑秀美

  此文发表在《民族论坛》2014年6月上期,总弟348期。吴诗剑,中南大学在读研究生,曾任大龙洞乡乡长职务,现任花垣县文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崔凤娇)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