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中国城镇>>扶贫互助>>

200元农村居家养老如何“养”?

  京郊,到城里上班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有了双职工家庭和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总惦记着“养儿防老”的农村老年人,养老却成了发愁事儿。

  近日,记者走进大兴区长子营镇赤鲁村,这里成立了本市第一家农村居家养老中心,运行已有将近一年时间。

  居家养老模式在农村能否行得通?记者一探究竟。

  农村也需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大家都认为那是城里人的事,农村老人都和儿女住,能有啥问题,”赤鲁村村支书尤淑凤对记者说:“其实不是这样。”

  去年,赤鲁村调查,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有37位,人人表示希望村里能提供养老服务。

  而且这不仅仅是赤鲁村一个地方出现的问题。在本市,城镇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比重比农村高8.5%,同时,农村独居老人的比重为15%,比城镇老人高了6.9%。农村养老问题已日益突出。

  怎么办?

  “养老院每月2000元的价格,但只有少部分农民能负担起。”尤淑凤说。

  于是,居家养老模式成了赤鲁村的选择。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主要形式为由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或在社区创办日间服务中心。

  去年4月,位于赤鲁村的本市首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动工。

  中心就建在村委会。“活动室、放映厅等设施都在村委会,如果把居家养老中心办在这,设施能提高使用率,实现综合利用。”尤淑凤说。村委会的办公空间被大大压缩,只保留了出纳室等有限的几个办公室,其余的房间都被改为了老年餐厅等养老服务空间。

  3个月后,赤鲁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开门,成为了集视听、娱乐、阅读、购物、体验、餐饮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村里25位老人缴纳了每月200元的服务费。

  200元能否维持运转?

  走进赤鲁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北侧的一拉溜房间,分别是健康体检室、心理放松室、图书娱乐室等,记者进屋探访,其设施不逊于城里的社区养老中心。

  在健康体检室里,摆放着目前最先进的“云健康检测终端”。这台类似ATM机的检查仪器,能立马检查出老人的体重、血压、血糖、心率等各种健康指标,数据同步传输到镇卫生院,医生可根据老人的健康档案实时发回健康指导。

  还有能够凭养老助残券购物的爱心超市,老人不用出村就能购买生活必需品。

  当然,最受老人欢迎的是老年餐厅。每天7点提供早餐,12点午餐,17点晚餐。腿脚不灵便的,中心还负责送餐进门,不需要额外费用。

  每月200元的费用,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今年83岁的村民曹淑琴告诉记者,如今她不用再等孩子们回家做饭。“一天3顿饭还不到7块钱,花得值。”

  但这低廉的价格能否维持?

  “肯定不够。”尤淑凤给记者算了笔账,“采购菜品、更换用具都需要钱,再加上最近人力成本提高,虽然区里、镇里都给了补贴,但每个人需要交纳700元才能维持下去。”

  200元与700元之间的差距,尤淑凤却不敢逾越,“多收了,人就不会来了。”

  如何才能维持运转?

  “必须能够自身造血。”她曾想过,能不能对外营业,“变成养老院。对村里的老人收取200元的费用,这是村民福利。对外按市场价收费,吸引城里人,每月2000元,有几个人来,我就能维持运转。”

  但这也不好实现。首先,民办养老院使用的土地须是建设用地,但村委会的土地性质不是。其次。如果要按照养老院收费,必须配备相应的专业护工和医疗人员,赤鲁村显然也不具备条件。

  尤淑凤这几天打算利用空余的房打造个大餐厅,“先接待农家乐旅游,挣的钱来补贴中心,不能总等着要政府补贴,还是自己想办法。”

  请不起专业人员

  记者在养老中心里看到,虽然这里设施先进,体检仪等甚至超过了城里社区养老中心,但是,这里却缺乏专业的老年护理人员。

  尤淑凤告诉记者,“4个工作人员,两个厨师还得帮着打扫卫生,一个门卫和一个工作人员还能帮着送餐、收拾东西。”其余如健康检查设备等,则需要村里的会计出纳、村官帮着操作。

  缺人,归根到底也是资金问题。“比如心理辅导员,都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有执业资格证的,可咱们哪去找?还有专业的护理人员,更没有。”尤淑凤坦言,“照顾老人其实不简单,需要很多专业知识与技能,可咱能提供的工资,请不来这样的专业人员。”

  除了运转资金和专业人员,还有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记者看到,虽然中心里各种设施都很齐全,但是老人们的使用率却并不高,成了“摆设”。除了来领饭,老人们对心理放松室、图书娱乐室等并不太感兴趣。

  “农村老人观念还需要转变,”尤淑凤说,“相对于城市人,他们更依恋自己的家。其实居家养老服务,是希望老年人尽量从家里走出来,到机构来接受服务,参加活动,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情感方面很有裨益,也可以让老人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同时,农村居家养老中心还面临着如何“入乡随俗”的问题。

  “心理沙盘没多少人用,但开辟的小菜园子老人们却很认可,可以自己种些菜。”她说,“寻找适合农村老人的服务项目,是今后的一个大课题。”

  光靠村里行不行?

  赤鲁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办起来后,周边的朱庄村、西北台村等村,也纷纷建起了老年服务中心,开展医疗保健、三餐配送等服务。

  那么,光靠村里办养老服务中心,到底行不行?

  “肯定不行,”尤淑凤回答道,“必须有服务的网络。比如城里的居家养老服务,区、街道、社区均有服务中心与站点,形成有序网络,且服务各有侧重。”但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些还需要发展时间。

  赤鲁村所在的长子营镇,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长子营镇镇长潘郁峰告诉记者,该镇将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镇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村里建居家养老中心,由相邻的几个村合建农村幸福院,满足老人就近上养老院的需求,镇里建医养一体化中心,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产业模式,承担政府政策养老基本职能,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盈利性质的医养一体化服务,为普通老人提供非盈利性的服务,满足老年人集中养老的需求,同时作为政府开展养老服务的日常管理平台。”潘郁峰说。

  该镇的计划是,适时引入养老服务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提升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广度和深度,“引入社会资本,解决村级中心的运营压力,需要探索各种模式。”他说。

 

责任编辑:刘静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