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中国城镇>>扶贫互助>>

古村蝶变入画来——共同缔造活动让陈下湾人走上幸福路

  □刘正双 李远富 夏桂梅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城西南方向约10公里,龙山湖畔有一个名为陈下湾的自然村。这里的石堡、石墙与粉墙黛瓦的民宅相映成趣,生态美景与人文风光交织相融。村中鸡鸣犬吠,山间稻茶飘香……

  陈下湾始建于明朝,在近700年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不佳,村民大量外出务工。昔日辉煌悄然远逝,村落显得荒凉萧条。在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指导下,陈下湾实施了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把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内化于人心、外化于民行,村子迎来了美丽蝶变。

  古村要发展,不仅要有生态宜居的“面子”,更要有乡风文明的“里子”。在共同缔造活动中,陈下湾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贤赋能、全员参与。干部责任上肩、以身示范,群众认识上位、同心合力。村民从幕后走到台前,从“看戏的观众”变成“唱戏的主角”,由“旁观者”变成“决策者”。村里各项公益事业,由“靠政府”变成“靠大家”,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群众在共同参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之前搞分田到户,大家各忙各的。年轻人外出,村里就剩下我们这些老人和孩子,公家的事情没人干,门口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其实大家心里都愁坏了!”说起人们的思想变化,76岁的村民陈文池打开了话匣子,“搞共同缔造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普通群众紧跟,大事小情大家一起商量着办。我们找到了当家作主的感觉,心里再也没有怨气了!”

  村里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干部在微信群里发出倡议。当晚,全体村民就在村文化广场“围炉夜话”并商讨确定:每户出12个义务工,在外务工的农户,可自愿按60元一工“以钱折工”。第二天,村民就行动起来了——男女老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每天都有百余人积极投身各项工作:拆违建、改旱厕、砍杂草、除垃圾……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在外务工的村民也积极捐款,通过微信转到指定账户,几天内就募得资金10多万元。

  85岁的“五保户”老人陈宋声,每天坚持同其他村民一样出力流汗,却还自愿捐出1000元。大家知他年高孤苦,不让他捐。陈宋声却说:“我现在吃的、用的都是党和政府还有村里人给的,这算是我感谢大家的一份心意吧!”

  陈良贤身患残疾,家里有六口人,三个孩子在上学,主要收入靠妻子一人在外打零工。共同缔造活动开始后,80多岁的老母亲每天坚持出工,陈良贤也拄着拐杖送来200元现金。大家实在不忍心收下,他却表现得很执着:“我也是陈下湾一员,村里的事情有我的份!”

  在外打拼小有成就的陈良威在得知村里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后,主动拿出6万多元,为村民议事、文体娱乐的文化合作社建起100多平方米的阳光玻璃房。

  80多岁的老支书陈功德念起自编的顺口溜:“咱陈下湾现在是‘党建红线连民心,党员带头人心齐,村民全体都参与,村庄能人扛大旗!’”

  共同缔造,幸福花开。人们发现,陈下湾越来越美了,美在“颜值”更在“品位”。陈下湾开展共同缔造活动过程中,格外注重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传承,打造精神高地,重现古韵乡愁,布局富民产业。

  提“品位”、美“颜值”、富“口袋”。“以前,我们不知道也不愿知道村里要怎么发展。现在搞共同缔造,村里的事大家一起商量,人人都有话语权,哪还能不积极?”村民陈文富回忆开会讨论的情景时感触颇深。

  陈下湾多方筹措资金,陆续复建了“刘邓大军雨台山战斗指挥所”,修缮了“抗日英雄陈厚训故居”等红色资源以及“石寨堡”“古戏台”等。村民还自发捐款、捐物、捐工,修复“夯土寨门”,将陈下湾的文化特色元素充分展示。

  山林民居,小桥流水,今日的陈下湾犹如一幅山居图,成为了“望山见水、记得乡愁”的好地方,保护与利用在这里实现和谐共融。四面八方的游人纷至沓来,村民从中“嗅”出商机,围绕绿色资源发展致富产业:山上林地种茶桃,山间梯田种稻麦,水里养鱼虾,村里开作坊,家庭开起农家乐,地里建起采摘园……

  细数陈下湾的变化,义门陈合作社理事长陈文平喜上眉梢:“共同缔造活动不仅实现了对村子的有效治理,更给我们带来了新生活。面貌变了,人心顺了,民风纯了,各项事业兴盛了,陈下湾人真正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光明大道。”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