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城镇>>扶贫互助>>
幸福流淌润民心——浙江杭州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时间:2024-09-05 09:30
- 来源:中国建设报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结合未来社区建设,以城镇社区专项体检为抓手,形成“调查—评估—提升—反馈”的动态闭环,精准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补短板行动,全面构建城镇社区“5~15分钟公共服务圈”,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高品质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于近日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各市县城镇社区专项体检评价指数,杭州市以评价指数74.43的成绩排名全省第一,滨江区、钱塘区、上城区三区体检评价指数均超过80,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前三。
全面普查
摸清“现状+需求”底子
设立体检指标体系。在《浙江省城镇社区专项体检导则(试行)》的基础上,建立市级城镇社区专项体检机制,明确聚焦“一老一小”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围绕“治理、教育、养老、卫生、文化、商业、体育、便民”8大类民生服务、20项重点服务设施,设置专项体检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技术路线。
摸排社区设施底数。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会同区(县、市)建设主管部门,依托“浙里未来社区在线(城镇社区专项体检管理系统)”应用平台,对全市社区的8大类民生服务、20项重点服务设施开展全面摸底,掌握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规模等基础信息。目前全市已累计录入1258个社区、共2.58万条公共服务设施数据,基本摸清全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底数。
深度把脉居民需求。统一制定居民需求调研问卷模板,深入开展调研,覆盖50%以上的居住户数,其中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居民回迁安置的调研覆盖率不低于80%的居住户数。基于调研结果,制定养老与托幼需求访谈提纲,开展深度访谈,明晰居民的核心需求与“一老一小”等痛难点问题。
以评促建
开出“规划+计划”方子
系统评估社区短板。依托数字化空间治理技术,系统自动对20项重点服务设施的基础指数、均衡指数、治理指数分布进行综合加权计算,形成城镇社区专项体检评价指数和体检报告,精准识别城镇社区建设存在的真实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结合居民实际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为开展补短板行动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引。
全域编制专项规划。按照“一区一规划、一社一画像”的原则,全市13个区(县、市)全面完成“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对照“5~15分钟公共服务圈”要求,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功能边界,全域划定社区基本单元,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布局。目前,全市已划定“5分钟公共服务圈”1690个、“15分钟公共服务圈”344个。
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根据体检情况和专项规划,结合未来社区创建工作,制定出台年度公共服务补短板行动方案,建立项目库,优先将社区专项体检指数排名靠后(即群众呼声高、老幼保障缺、设施数量少、服务评分低)的社区纳入补短板项目库并明确建设计划,定期调度进度,切实保障项目落地实施。
精准施策
用好“补短+提质”法子
因地制宜,精准补齐短板。根据社区实际情况,针对老旧小区、拆迁安置房、商品房次新小区、新建社区等不同类型的社区,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开展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2023年以来,全市已相继实施8大类民生服务补短板项目1400余个,社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显著提升。
多措并举,盘活闲置空间。聚焦既有小区空间腾挪难、公共服务下沉水平低、邻里交流活动载体少等问题,通过拆除、腾退老旧小区现有空间,盘活企事业单位闲置用房,整合社区用房、产权置换、征收改建等多种方式,用好城市“金角银边”,着力增加“一老一小”群体服务供给。通过未来社区创建和公共服务补短板行动,全市已累计打造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站)285个、养老机构及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29个、文化服务中心(共享书房、幸福学堂)88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5个、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277个、体育设施(百姓健身房)219个、社区食堂201个,盘活利用企事业单位存量用房面积约14万平方米。
统筹协调,提升服务水平。以未来社区创建为抓手,统筹协调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规划、民政、卫健等各方力量,在未来社区创建中同步落实各部门要求,协同推进“一老一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社区,不断提升社区服务品质。
建管并重
探索“联动+运营”路子
强化党建统领。在补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基础上,以党建为统领,激发社群活力,探索长效运营。通过建立党建联盟,进一步汇聚市、区、镇街、村社等各级力量,将各类资源下沉到社区,推动组织、资源、业务等全方位融合,构建“党建统领、多跨融合、数智赋能、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引导居民自治。充分整合社区资源,联合社会公益力量,发挥居民自治效能,通过举办便民服务周、公益便民集市等活动,在提供理发、义诊、小修小补等日常高频需求的同时,用好用足社区公共空间,让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探索长效运营。通过开展“强社惠民”改革和“大物业”服务试点,整合街道资金、资产、资源,提升社区自我造血能力,创新形成社企联动、片区联动、物业联动三大标志性社区建设运营模式。
李 勇 黄一成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