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中国城镇>>中国旅游>>

南平市武夷新区体育中心:打造新时代“活力海绵”新地标

  □ 胡南 陈杰

 

项目航拍图

雨水花园收水效果

  福建省南平市于2021年6月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十四五”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是位于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上的海绵示范城市。作为南平市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主战场,武夷新区把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各方面,结合新城开发高品质建设需求,打造了一批多功能、高品质的海绵示范项目,初步形成了“五无四有”的具有南平特色的海绵新城面貌(即山水无处不蓄、雨水无处不渗、雨污无处不断、水系无处不通、海绵无处不在,处处有花、处处有香、处处有园林、处处有景观)的韧性宜居、充满活力的生活空间。

  其中,南平市武夷新区体育中心项目为公共建筑海绵设施建设项目,位于双龙路以南、建平大道以西,总面积27.72公顷,绿地率30.5%。

  思路: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

  项目建设目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17.5毫米。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紧扣“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新思路,积极探索大型公共建筑雨水滞蓄、综合利用、智慧管理等创新模式,力求打造传承武夷风格、体现地域特色的新时代“活力海绵”新地标,是海绵城市建设宣传的重要载体,成为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展示的示范窗口。

  项目在建设前为荒地,径流系数低,为建设体育中心的活动场地,增加了硬化面积,导致综合径流系数大幅提高,增加了场地排水负荷。因此,建设时采用透水性材料降低场地径流系数,实施透水铺装31409平方米,在兼具景观铺贴效果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径流系数,建成后综合径流系数为0.57。

  项目中的海绵化改造坚持“源头”“末端”双管齐下,削减外排峰值流量,结合现有管网系统和场地竖向条件优化径流组织路径,充分利用现有绿化,将现有排水沟收集的路面雨水径流改接至周边集中绿化进行消纳,建设植草沟871米、雨水花园888平方米、下凹绿地766平方米、调蓄容积495立方米。屋面雨水经管网收集后进入末端雨水调蓄池进行调蓄,总调蓄容积为2195立方米。

  通过生态排水设施的建设,场地内绿地得以充分利用,发挥吸纳、蓄渗和缓释雨水的作用。同时结合“源头”和“末端”措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

  项目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绿化灌溉和道路冲洗用水需求大。为减少自来水使用量,项目积极探索应用智能化雨水回收利用系统。雨季利用建成的各类海绵设施,将雨水收集调蓄净化后,通过自动化系统实现系统的智能运行,回用于场地绿化浇灌和道路冲洗,极大地节省了水资源。

  成效:雨水滞蓄+综合利用+智慧管理

  项目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和优化策略,构建出智慧高效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不仅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这一模式对于更广泛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能够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创新径流组织模式,构建地表浅沟雨水收集系统。项目通过优化场地径流组织,在现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线性排水沟、盖板沟以及植草沟收集大面积硬质铺装路面雨水,通过导引管将场地径流从铺装的排水沟导入周边的雨水花园,实现雨水径流的滞蓄和净化。屋面雨水通过管道收集进入末端调蓄池进行管控,削减了外排峰值流量,使生态绿地得到有效利用,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融合海绵功能与景观,打造生态宜居的活力公共空间。项目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空间,建设下凹绿地、雨水花园,通过多层次的植物搭配使海绵与景观深度融合,在改善场地景观环境、提升品质的同时,建成南平市首个海绵城市建设教育基地,让“海绵”走入大众、深入人心。

  引入水质水量在线监测,建设以水为中心的智慧化管理平台。项目通过构建海绵城市监测平台,对排口开展水质水量在线监测,以此反映海绵城市相关设施运行情况和应用效果。监测平台的数据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评估提供了重要支持,并为设施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等工作提供了智慧支撑,为构建智慧、高效的海绵城市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平市海绵办供图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