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城镇>>新农村>>
农房焕新 绘就乡村新篇
- 时间:2025-04-18 09:58
- 来源:中国建设报
□ 尹 羽
永定河畔,群山环抱中,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城村仿佛一枚时代留下的印记。明代石墙依险峻山势而建,青灰色的城砖在余晖下泛光。两条东西主街串起错落的四合院,房屋的灰瓦坡顶与条石街巷相映成趣,斑驳树影洒落在古戏台的檐角。
对于村庄而言,农房风貌是村容村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决定了村庄的整体美观度,更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甚至影响了村庄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的生活质量。北京等地通过农房风貌提升,有效地提升了村容村貌水平,改善了人居环境,带给人们更多的归属感,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
京西古堡焕新颜
为了加强传统农房风貌管控与引导,门头沟区分批分类推动村民依规、依风貌要求,有序实施农房改造,充分利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等各级各类资金,在有效降低传统农房改造成本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成功推动首批传统村落农房风貌奖补政策在斋堂镇沿河城村等落地。
通过建成年代、地形地貌、特色文化以及保护级别四个维度,门头沟区构建了分类型、分层级的传统村落整体风貌控制体系,对历史建筑实施挂牌保护,发挥中央资金撬动牵引作用,成功争取到市级在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等方面政策的连续支持,并且建立“资金池”,研究制定农房奖补方案,以“划定评价等级、区分奖补额度”的形式,替代“传统一刀切”的奖补模式,着力形成依法合规修缮改造的正面引导。
“全区目前已对斋堂镇沿河城村和马栏村、雁翅镇苇子水村、王平镇东石古岩村的90余户村民进行了风貌奖补打分及资金测算,聚力形成传统村落风貌管控示范户接续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实施的良好态势。”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基于保护农房及村庄风貌肌理的底层逻辑,门头沟区通过修缮一批传统建筑和民居、整治一批历史文化要素和街巷,探索适宜的保护利用方式,构建了“公司+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动传统建筑、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据了解,目前该区已经建成16家共计47套院落的精品民宿,年接待游客突破1.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450万元。雁翅镇碣石村的“槐井石舍”、苇子水村的“三顾苇庐”等民宿已经初具品牌效应,爨底下村的“爨舍”还入选了“全市100处网红打卡地”名单,有力地助推了村庄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
“从严格风貌管控和引导的角度切入,在保护性开发的不断探索中,沧桑的农房、古老的村庄都‘活’了起来。我们村里有48户民俗户,平均年收入能达到30万元左右。”爨底下村党支部书记韩跃介绍说,“我们正在想办法把村里的人文故事包括历史的发展过程梳理好,讲给游客去了解,再添加一些体验性的场景,比如在碾坊体验石磨,还有北方的席编以及木雕、砖雕制作等。另外,我们近期还想把汉服引进村里,游客换上汉服后不仅会成为一道靓丽风景,还能进行各种沉浸式体验。”
岭南新村织锦绣
春日,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枫深村涌动着生机与活力。沿着新铺设的柏油路蜿蜒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画卷——原本斑驳的农房外墙披上了统一的米白色外衣,岭南风格的窗棂点缀其间,与道路两旁的绿植相映成趣。这座位于粤东北山区的村庄,正以崭新的姿态深刻诠释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作为广东省开展“百千万工程”的首批典型示范村,枫深村将风貌整治特别是农房风貌作为攻坚重点。村党委书记陈晓东介绍说,目前全村已经完成88栋赤膊房外立面改造的80%,63处铁皮棚整治也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我们特别注重保留客家建筑元素,在统一风格的基础上,让每家每户都有独特的文化符号。”他指着一处带有灰塑装饰的民居说。
在改造过程中,枫深村创新推行“共建共享”模式。该村召开23场村民议事会,收集采纳群众建议47条,形成“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治理新格局。房子变得越来越耐看,村民史雪晴对人居环境变化深有感触:“现在出门就是花园,晚上散步还有太阳能路灯,孩子们都愿意回来住了。”
“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治理机制让广大农民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数据显示,通过风貌提升工程,枫深村的农房价值平均提升了20%,吸引了3家民宿企业签约入驻。随之带来的是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35%,32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站在新G205国道旁的观景台远眺,整个村庄犹如镶嵌在绿水青山间的明珠。“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让村民既守得住乡愁,又看得见未来。”陈晓东的话语中充满信心。
粉墙黛瓦再传承
一脚踏两省,有着“东方小瑞士”之称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三阳镇的广大百姓,日前收到了关于推进徽派民居风貌整治工作的倡议。围绕近年来农房屋顶搭建彩钢棚和塑料棚、破坏徽派建筑风貌频发的情况,三阳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徽派民居风貌整治行动的决定,在当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等指导下,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不久前,歙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深入当地村落,以实地调研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动徽派民居风貌专项整治工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与农房风貌提升注入强劲动力。每到一处整改点,工作人员都认真察看建筑外观改造及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进展,并与镇村干部面对面交流,针对整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现场指导,确保整改工作稳步推进,一幅幅独具魅力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霞坑镇石潭村为例,我们通过前期摸排发现重点整改区域107户,从3月陆续安排人员进驻开展整改,目前已完成30户左右,预计该村整改行动在6月底前全部完成。”霞坑镇徽派民居风貌整治行动小组工作人员吴自力说。歙县目前重点围绕徽城镇、深渡镇等6个乡镇先行试点开展徽派民居风貌专项整治工作,共确定320户整改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歙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继续通过发放宣传材料、走访入户等方式,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大整治和管控力度,以点带面,让徽派民居“粉墙黛瓦”得到更好传承。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