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中国城镇>>新农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与思考

  □ 葛顺明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延续,具有广泛扎实的现实基础和群众基础,符合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以下对策与思考。

  坚持科学规划

  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前提。各地应在更高起点上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引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规划保障。同时加强区域统筹,积极构建“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的规划体系,注重从城镇化发展、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等宏观视野谋划村庄发展和布局。

  ●完善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区域乡村发展总体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深挖资源禀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完善区域内村庄“多规合一”规划,确保规划成果实用、管用、好用,符合区域发展实际。

  ●强化村庄设计

  发挥村庄设计在片区空间形态、乡村风貌、特色塑造、建设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创新设计理念方法。扎实做好村庄分类,合理确定村庄用地布局,统筹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梯次推进,迭代升级,一张蓝图绘到底。

  ●彰显规划特色

  乡村规划应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本地的人文历史、资源优势。注重预留产业发展空间,统筹谋划产业布局。注重乡村宅院布局便捷、宜居、美观。根据所处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科学合理确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整体发展思路,与片区内自然地理、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资源要素相契合,盘活利用低效资源,放大特色资源优势,打造更有辨识度的片区特色。

  改善住房条件

  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

  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在农房改造中,围绕“农房+产业、农房+治理”,将特色田园乡村理念贯穿农房改造工作始终。

  ●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

  在农房建设中着力推广绿色建筑等新工艺、新技术,因地制宜推广装配式新型建造方式,引导新建农房参照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完善农房节能措施。建设绿色能源充电桩、水冲式公共厕所、雨污分流排水管道和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促进低碳节能新产品广泛应用,让农房项目有颜值、有品质,增添乡村生态魅力。

  ●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一批典型示范农房项目,完善设施配套,抓好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在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网络、通有线电视“六通”的基础上,把村口标识、绿化亮化、垃圾箱池、公共厕所、污水处理设施、文体场所、公交站点、电子监控、消防设施、服务中心“十个方面”作为基础设施配套到位。新型农村社区配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配齐超市、快递收发点、电商服务平台等便民服务设施。

  ●优化建设方式

  根据农民居住习惯,推广“主房+院落”的模式,在统一规划基础上,采取统一代建、联建、自建等多种方式,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建立农房改善建设项目承包商库,开展优秀承建商评选,聘请第三方机构参与质量安全巡查,让农民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

  聚力产业振兴

  为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资本下乡,着力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创意农庄”“共享农业”等农业发展新主体、新模式,发展观光农业、乡村风情民俗旅游、民宿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乡村产业链完善和发展,形成“农业+”全链条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同步推进、相互促进。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全域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生态化建设。优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产业布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培育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品牌。在保障农业产品生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吃、住、游、购、行、娱为一体的生态农旅服务,使产业链内涵向广度拓展。

  ●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合理配置、健康发展,支持开展跨区域生产服务,促进共同利用、提高效益。培育壮大农业联盟(协会)、产业化联合体、联合创业中心等产业联合运营主体。依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

  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全面改善农村育人、留人、引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内育和外引并举,通过鼓励能人乡贤返乡、离退休干部下乡、选派驻村工作队、组团式帮扶等方式解决当前农村人才紧缺问题。着力构建本土人才、引进人才、专业人才共同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力推进“千万工程”示范村、重点村创建,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做好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项目谋划、储备,尽量争取国家配套资金。加大对乡村振兴相关项目的谋划、储备、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支撑。统筹推进、合理匹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片区内的医疗、养老、文化、体育、教育、人才培训等设施规划布局、功能定位,促进设施服务统筹共享。加强村庄绿化美化,推进沿线风貌、田容田貌、村容村貌、农房风貌协同发展,打造和谐统一的乡村风貌。

  ●整治提升人居环境

  高标准整体推进村庄户厕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集中收运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重点任务落实。完善村庄污水管网、道路、文化活动阵地等基础设施,提高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水平,改善卫生环境。

  ●强化传统村落保护

  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为村落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对传统文化、传统文明乡风的传承和保护,有条件的乡村可建设村史馆、文化馆、民俗馆,搜集整理乡贤故事、民间故事,同步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乡风文明建设。

  创新乡村治理

  着力打造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推动领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全面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组织力,因地制宜建设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及宣传教育阵地,深入开展文明实践系列主题活动,开展身边好人、好邻居、文明家庭等选树活动,开展文明村(社区)等创评,形成文明风尚群体效应。

  ●协同推进文化建设

  坚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相结合,吸引优秀文化人才到乡村发展文化事业、参与文化志愿活动,推动形成文化设施共建、文化活动联办、文化生活共享的局面。

  ●持续开展乡村治理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进村入户访民情活动,优化网格管理机制,探索实践“乡贤+”新模式,进一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发挥“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作用,引导居民自我协商、自我管理公共事务。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模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管理制度。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上一篇:农房焕新 绘就乡村新篇
下一篇:没有了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