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中国城镇>>公告>>

积极稳妥有序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 李少军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向城镇集聚仍是发展趋势,应胸怀大局、放眼长远,系统谋划、突出重点,更好发挥新型城镇化在整个发展大局中的基础和关键作用。

  科学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原则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推进新型城镇化,注重把握以下原则:

  ●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把新型城镇化置于扩大内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共同富裕的大格局下审视和谋划,在对接重大国家战略中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体现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政治站位、坚定决心和实际成效。

  ●牢固树立都市区理念

  都市区逐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态,从战略高度谋划推进都市区,发展中心城区,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对每一个城市高质量高速度发展至关重要。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稳步推进

  推进新型城镇化,各地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不盲目追求速度,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切实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

  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工作组织领导推进体系,特别是不能就城镇化抓城镇化,坚持跳出一隅看全局,编制规划、推进项目、制定举措要有高站位。

  发挥中心城区在集聚人口中的作用

  中心城区对于城市间竞争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应科学研判和谋划,推动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

  ●在中心城区聚集发展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形态正在被信息化重塑,制造业变得更环保、更能够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相协调,先进制造业回归大城市、回归中心城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应尽快在中心城区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打造标志性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同时,发挥中心城区功能完善、配套齐全优势,布局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提升中心城区宜居品质

  持续推进适老化改造,围绕助行、助浴、助洁、紧急救援、康复辅助,试点市场化适老化改造项目;开展城区绿荫工程、送绿进社区活动,扮靓生态长廊,丰富城区道路绿化品种,打造四季有花、花林相应、步移景易、一路一花的景观效果;择机选择文化、旅游、艺术、餐饮等深耕多年领域,每年梳理发布特色场景清单;加速中心城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用数字化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模式、手段创新。

  建设现代化县城加快推进就近城镇化

  未来一个时期,应抓紧补上县城短板弱项,更好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

  ●夯实县城产业发展基础

  瞄准县城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建设贯通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产业配套设施,促进居民就近就业。

  ●完善县城公用设施

  如市政道路、排水管道、供水管道、地下综合管廊、交通出行等,提高居家、出行、安全方面的舒适感、便利感。

  ●健全县城公共服务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根据服务人口及半径优化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促进居民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

  ●改善县城生态环境质量

  着眼提升县城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健全集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

  发展重点镇为就地城镇化搭建载体

  一些镇各方面基础较好,具备就地城镇化的潜力,应支持建设特大镇加快就地城镇化进程。

  ●坚持抓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有项目才有产业,项目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也是吸引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关键支撑,一个或几个大项目好项目就能影响一方、带动一片。坚定不移把项目作为基本抓手,依托国家和省、市各类博览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载体,聚焦重点产业链,大力招引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

  ●在镇级层面统一配置资源

  重点是通过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培育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乡村产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理配置乡村文化资源,克服单个村资源体量小、力量有限等难题,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有效整合利用。

  改革破局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动力

  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改革思维、创新手段破题开路,破除制约发展的政策制度、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城镇化的动力活力。

  ●“解放农民”

  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格权赋权办法,对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等集体资产确定权益资格,赋予占有、收益、有偿退出、继承等权能,推动集体组织成员权利共享、权责一体,将农民户口变动与资格权脱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权益不变,彻底将农民从农村和土地的捆绑中“解放”出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生活生产方式变革,实现居住生活在城镇、生产劳动在乡村的“集中生活、集中生产”模式。

  ●调动各类开发主体积极性

  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完善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产品等方式,引导各类开发主体参与城镇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进一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同时,持续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与用地、环评、报建等制度的衔接,全面改善投资环境。

  作者单位为潍坊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