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中国城镇>>城镇建设>>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增添城市温度

  让关爱在社会细微处流淌

  为什么在无障碍电梯里面设置一面镜子、在地铁里设置一条盲道、在机场设置一个低位容膝的咨询台、在商场里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在小区楼道出口设置坡道……当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联系在一起,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无障碍环境建设就在我们身边。

  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中国建设报》聚焦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通过采访不同领域的多位专家,剖析无障碍环境建设在新时代的特点,呈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点,推动“无障碍”的观念深入更多人心中。

  由“少”到“多”

  提起“无障碍”,一些人认为其针对“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而言。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事关我们每一个人。它不仅仅对8500多万残疾人、2.6亿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极大便利,也是满足伤病人、临时负重者、孕妇、儿童等需求群体的日常所需,更是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文关爱。”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薛峰也认为,无障碍涉及所有人群,不存在特殊群体,人人都可能遇到障碍。因此,他在主持无障碍城区(园区)设计时遵循着“适全龄、重接驳;多坡化、少台阶;促精细、提性能;保安全、最便捷;要美观、要通用”的原则。

  据了解,目前我国各个年龄段需要使用无障碍设施的人们的数量在持续增加,无障碍环境建设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关注。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无障碍技术研究院院长曹彬提到,随着经济水平提高,新时期的“无障碍”,应该是每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阻碍,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即“可达便利”。无障碍环境建设,则是按照“通用设计、合理便利”的原则,为便于全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所进行的建设活动。

  由“有”到“好”

  近年来,随着各地更加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较大突破,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个别地区无障碍设施缺乏、老化,不规范或形同虚设的问题仍然存在。

  曹彬认为,尽管目前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建设标准规范强制性不足,设计师缺乏切身感受,又没有足够细致且贯通建设全过程的图示图集,使得无障碍环境设计质量不高,虽然“有”但“不好用”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机场建筑研究中心建筑师胡霄雯也提到,无障碍环境建设包含了互相关联的“三个层次”。她认为,首先是“覆盖面”的问题,也就是“有没有”无障碍设施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建筑中要先增加无障碍设施,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其次是“准确性”的问题。她认为,虽然我国目前有一些标准和规范,但是由于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不畅等问题,导致最终的设施与最初的设计不相符。她举例说,以无障碍卫生间的抓杆扶手为例,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的抓杆安装方向容易出错,反而给无障碍卫生间制造了“障碍”。最后,是“好坏”的问题。要想无障碍环境建设得越来越好,参与设计、建设的各方必须具有研究性和体验感,具有创新思维,敢于尝试和突破。

  曹彬也呼吁,无障碍环境建设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无障碍标准、无障碍专项设计、无障碍审查认证等推进工作,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并监督落实,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和关注;完善标准体系,定好规则,按章办事;建立市场化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管理和建设,共同为推动高品质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由“粗”到“细”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大兴机场”)有156个无障碍卫生间,我们也就设计了156种方案。”胡霄雯说,“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键在于对细节的把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就更需要从细节入手,下足绣花功夫。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对社区微改造过程中进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更是如此。

  薛峰认为,无障碍设计就是人性化设计,是微改造“微设计”的细活。城市的核心是人,需要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提出中国自己的“解决方案”。吕世明也根据实践探索总结了适老化无障碍精细化设计的多项元素,其中包括:逢棱必圆、逢高必低、逢台必坡、逢陡必缓、逢滑必涩、逢沟必平、逢隙必合、逢碍必除、逢险化吉、逢源左右。

  以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西里小区为例,这里居住着很多老年人,完整社区要提供老年人日托、助餐、文化娱乐、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要形成“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设施体系。因此,在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该社区采取加宽步行道宽度,使居住区人行道成为居民交往驻足的场所,在路边配置座椅,打造更多的林下交往空间;结合慢行系统改造微场地,加入健身设施,保证老幼同乐场地的安全;在住宅公共楼梯间进行适老化微改造,增设扶手、防滑条、轮椅坡道、整合各类管线入槽入箱。

  一座城市的温度,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坡道、一个电梯、一处标识……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对人民群众而言意味着发展更加安全、更加便利,对城市而言意味着发展更有温度、更加文明。对此,吕世明认为,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要努力将无障碍科学研究与无障碍社会实践融入民众期盼的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之中,融入服务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建设之中,融入理念意识培育人才塑造培养之中,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转化融入服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宏伟蓝图之中。

  无障碍●场馆

  “冬奥梦之翼”:让梦想展翅翱翔

  

  

  将冰面标高均下降4厘米,与冰场周边地面平齐;在冰球馆的运动员更衣室到冰场通道整体铺设283.5平方米的仿真冰面,方便残疾人运动员更换完冰橇后从更衣室直接到达冰面……在位于北京市顺义后沙峪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园区内的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内,无障碍建设的“温暖”融合在场馆的细微之处。

  据场馆的设计及无障碍全过程技术提供方负责人介绍,整个场馆本着“逢棱必圆、逢角必圆、逢坎必平”的原则,场馆在通行空间、功能设施、住宿空间、标识信息、避险避难等方面都突出了无障碍设计的创新理念和策略,为运动员的训练参赛和生活辅助打造了全面无障碍环境。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设计主持人、无障碍技术研究院负责人张欣介绍说,作为全国唯一的专项服务于残疾人的冰上运动体育场馆,项目设计团队通过对使用者发生各类行为时的人体尺度和行为模式的研究,思考他们在使用建筑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考虑他们对不同空间的使用需求,优化无障碍设计各个方面的细节。

  在通行空间上,场馆各出入口处都是平坡进入,保证轮椅能顺利通过。室外广场均不设排水沟,使用渗透砖等透水材质铺设广场,保证运动员通行区域无高差和障碍物。在运动员入口、残疾人观众首层入口及贵宾入口都是感应平开门,门前地面设无障碍标识,感应门设置有传感器和语音提示系统。

  场馆内所有的墙面阳角都做抹弧处理,对残疾人起到了非常好的保护作用。通道墙壁上无障碍扶手采用两层设计,分别距离地面70厘米和90厘米,可满足不同残疾人群需求。扶手表面采用树脂材质,具有冬夏恒温、抗菌抗病毒的功能。树脂表层相对柔软,握持起来更加舒适。

  无障碍电梯除了在正常高度设置的一组电梯上、下按钮外,在距离地面20厘米的地方,还有一组专门为轮椅使用者设计的上、下按钮,方便他们直接用脚触碰按钮、乘坐电梯。电梯门采用透明玻璃设计,轿厢内外能相互看到,方便彼此出行。当按下任意一个按钮时,同向的两个按钮会同时亮起。

  卫生间设计更是体现了无障碍设计的细节:半自动平移门设计、可移动式浴凳、双方向L形扶手等无障碍设施,细微之处考虑了洗漱台高度、容膝空间等。马桶创新使用了双位排水控制系统,这是此项目自主创新研发的一套控制系统,墙面设有两个控制按钮,解决了上肢残疾或下肢残疾的人士使用一般马桶不便的问题。

  运动员公寓房间内家具充分考虑了残疾人的使用特点,包括书桌的容膝空间,适度高的床、家具圆角处理、门框警灯以及低位的紧急呼叫按钮等。特别是将窗户把手高度设置在110厘米左右,比正常窗户把手低20厘米,采用旋转式开关设计,运动员坐在轮椅上也能方便地开关窗户。

  此外,张欣提到,解决重度移动障碍者大型综合性多层建筑无障碍应急疏散是世界性难题。为克服这个难题,在场馆二层设置室外平台,观众可通过观众厅向四个方向疏散到室外平台,行动不便者可在此区域等待救援。应急疏散平台加坡道的方案圆满解决了重度移动障碍者散场的无障碍安全应急需求。

  据了解,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是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重要场馆,在2020年年底完工。整个场馆布局呈“L”形,该场馆是全国首个残疾人冰上项目训练专业场馆。冰壶和冰球馆设计理念来源于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会徽“冬梦”与“飞跃”,提取“梦”与“飞”的概念,形成“冬奥梦之翼”,表达了运动员追求梦想、展翅高飞的美好寓意,也寄予了运动员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奥林匹克精神。

  无障碍●校园

  清华大学:“无障碍”校园将会更加包容

  

  “我们协会通过各种渠道征集了一些关于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建议,非常开心很多建议被学校纳入到校园无障碍建设总体规划中。”5月16日,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副会长吕俊彦说。

  吕俊彦是清华大学2019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他跟随着内心的“情怀”,入学后加入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据了解,该协会是2016年4月由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支持成立,也是我国高校中第一个以“无障碍发展”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协会的宗旨是让每个人独立平等地学习、工作与生活,工作重点包含无障碍理念宣传、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推动、校内外无障碍组织合作与联系等。协会成立以来,组织了寻找无障“爱”网页小游戏、标记无障碍地图等系列活动。

  指导学生协会开展工作的是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研究院定位于国家特色智库与学科交叉的无障碍技术创新平台,以服务社会民生需求为根本宗旨,以推动社会融合共享发展为目标,以学科交叉创新为特色,从无障碍发展的智库建设、理念传播、技术创新、实践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助推了我国无障碍事业发展,带动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专门的无障碍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成立5年来的发展,也是学校无障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缩影。近年来,清华大学相继对学生生活区域的公寓出入口、公共卫生间、人行道路等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提升。在一栋学生公寓,记者看到,门前有适合轮椅通行的长坡道,在坡道尽头处设置了直接通向无障碍卫生间的转换坡道。学生从无障碍卫生间出来之后,可以直接进入到学生公寓,乘坐电梯进入经过无障碍改造的房间。经过两年的努力,2020年4月,“清华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无障碍专项规划”作为首次将“无障碍专项规划”纳入总体规划编制的优秀成果,入选“全国首次无障碍设施设计十大精品案例(2020)”。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教师邵磊介绍说,无障碍环境没有终极标准,永远是一个不断设计、生产、使用、评价、反馈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清华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校园环境建设面临的需求和问题是相对多样化的,但是促进平等、包容多样是学校在校园建设工作中一直努力的目标。邵磊还介绍说,除了学生生活区域的改造,学校还对一些教学区域的人行道、建筑出入口、停车位、卫生间、标识等进行改造,像室内外通道高差,处理得非常方便轮椅通行,让同学们感受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温度”。

  记者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附近看到,相比缝隙粗大的黑色雨水箅子,旁边长约十几米的白色雨水箅子几乎“没有存在感”,缝隙比手指要更窄一些,与地面几乎齐平,即使是穿着细跟的鞋子也不会出现鞋跟卡住的情况,对乘坐轮椅出行的师生更加友好。像这种无障碍改造提升试点,还遍布在学校的一些角落。例如,第四教学楼在此前改造过程中,就增设了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等。

  正如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智库中心主任苏竣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智库论坛上所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与社会治理思想中,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爱护,是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富足祥和的重要组成方面。发展无障碍事业,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社会责任和精神特质。

  当被问到接下来协会的发展计划时,吕俊彦说:“我们协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身体力行地志愿参与到校园无障碍建设和相关理念推广中去,各项工作做得越来越好,这也是清华‘行胜于言’的精神传承吧。希望接下来几年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同学继续努力推动无障碍环境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无障碍环境的魅力,这是一个挺有成就感的事,我也很愿意继续做。”

  无障碍●出行

  大兴机场:打造全流程畅通出行环境

  

  建设者“心怀关爱”,群众才会“行无障碍”。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兴机场提交了一份无障碍出行的“答卷”。

  在设计和建设之初,大兴机场充分考虑特殊旅客的乘机需求,在中国民用航空局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的指导下,大兴机场无障碍设施建设探索出了机场航站楼新标准以及大型交通工程无障碍系统新思路,坚持自主创新、自我突破,形成中国特色的设计方案。

  胡霄雯参与了大兴机场的建设,她告诉记者,在梳理全楼各种流线所涉及的无障碍设施后,建设者创新性地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无障碍系统分为八大系统:停车系统、通道系统、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专用检查通道系统、服务设施系统、登机桥系统、标识信息系统、人工服务系统。

  从旅客到达大兴机场,无障碍的细节就贯穿始终,机场各处都设置了无障碍设施导向标志,并在无障碍设施旁显著位置设置相应的标识。

  在旅客停车时,结合航站楼出入口就近设置了无障碍停车位,车位包含宽度不小于1.2米的侧向轮椅通行区及车尾轮椅通行区,地面涂有明显标识。

  同时,从机动车落客区通过三面坡衔接落客平台人行道,在坡道位置设有提示盲道,特殊旅客下车后可沿着连续盲道行进至内部综合问询柜台。在航站楼内设有近百个低位柜台,其中为残障人士服务的低位问讯及办理乘机手续柜台,下部设有宽75厘米、高65厘米、深45厘米的容膝空间,让乘坐轮椅的残障人士更舒适地办理业务。

  除服务特定旅客以外,大兴机场的服务设施无障碍设计同样惠及普通旅客。让胡霄雯印象深刻的是,经过专家的指导,通过设计、厂家、施工等团队的高效配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前提下,大兴机场改变了过去传统行李托运设备与地面有一定高差的常用办法,不需要旅客将行李提起放在行李称重机上,而是通过特殊定制的斜面式称重系统,旅客可以将行李轻松推上行李称重机,为更多旅客出行提供便利。

  在安检的过程中,对航站楼内不同功能的检查现场均考虑满足轮椅通行宽度的专用检查通道,并且在安检现场设私密检查间。在登机桥系统中,控制桥内坡度,并增设双层扶手,保证轮椅乘坐者的行动安全。

  作为服务行业的载体,航站楼内服务设施系统是整个无障碍设计系统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无障碍环境现状的痛点所在。所涉及服务设施包括:低位柜台、低位电话、登机口轮椅、专用停靠区、爱心座椅,公共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候机室,无高差行李托运设施。

  以无障碍卫生间为例,除了符合需设洁具的要求,首次引进人工造瘘清洗器,并增加婴儿打理台等母婴设施,打破传统无障碍卫生间的定义,实现通用化设计的无障碍卫生间。

  与此同时,大兴机场设计中首次将残障人士按照行动不便、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分为三类,对各系统各类无障碍设计提出新的思路和标准。以电梯为例,通过收集三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定制出大兴国际机场特有的电梯设施。比如电梯内将带有盲文的按钮安装在护栏上,视力障碍旅客只要握着护栏就能找到相应按钮。

  据悉,2022年,大兴机场将承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服务保障任务,大兴机场将进一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提升无障碍服务水平,增强冬残奥会期间的机场无障碍出行服务保障能力,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的“全流程无障碍”出行环境。

  无障碍●小区

  老旧小区:把“绊脚道”改成“顺畅路”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残疾以及推婴儿车或坐轮椅的居民来说,出行障碍总在小区中不经意间出现。可能是高起的地砖、崎岖不平的路面,也可能是楼道门口的台阶,还有可能是进入家门前必须要爬的楼梯。相较于新建小区,这些出行难题,在老旧小区中更为明显。

  为方便居民出行,需要对老旧小区进行无障碍出行改造,这不仅包括拆除路面障碍物、平整路面、完善道路照明系统、规范停车管理等道路交通无障碍改造,还包括坡道、电梯等公共区域建筑节点的无障碍改造。

  把路面修平整

  车辆长期碾压,小区路面出现明显塌陷、坑洼不平;地砖松动,居民走路不敢用力,怕踩下去溅一脚泥;道路坡度大,雨雪天气路面湿滑,走路要小心翼翼……

  面对老旧小区中的这些安全隐患,需要及时对路面进行整修。青海省西宁市前营街25号院是居民自治的老旧小区,由于建设时间早、路面硬化质量不好、地下管网设施陈旧,许多路面都出现了下陷的情况。在破损最为严重的路面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深深的大坑,破损程度稍轻的路面也有大面积的石子裸露在外。尤其是单元楼道门口的井盖附近,路面破损尤为严重,露出了泥土层。一遇到雨雪天气,小区里坑洼泥泞,严重影响居民的出行,存在安全隐患。如今,通过改造,小区的路面平整了,居民再也不用为雨雪天的出行烦心了。

  “晴天一身土,雨天水老鼠”曾是浙江省杭州市都市水乡水滟苑小区居民走在小区路上的真实写照。由于方砖松动、路面破损,经常会有人磕碰绊倒,安全隐患非常大。下雨天路面满是积水,走路时溅起一身泥。为解决居民的“路难行”问题,小区采取政府补贴和小区公共收益共同承担的方案,对小区道路破损严重的楼前人行道路进行整治维修。为推动工程优质高效完成,小区所在的祥符街道办事处专门成立了由人大代表、居民代表组成的道路施工监督小组。在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督小组、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全程跟进,多次到现场监督,整个项目有条不紊地推进。“道路修好之后,我们走路更舒心了,小区的居住环境变好了。”小区业主章海国说。

  老旧小区的路面改造不仅仅是小修小补,也是全面修、精细修。湖北省武汉市七里一村小区自1990年建成后,道路没有整体维修过,路面破损情况严重。狭窄的路面、高于地面的窨井盖、混凝土块、石头坎等,让居民特别闹心。小区路面改造后,路面新铺沥青后宽整平坦,设置了清晰的明黄色交通标志,还多了鹅卵石铺就的“健身路径”。不仅道路平整、焕然一新,功能也进行了重新规划,绿化、停车用地科学再划分,路面拓宽了,车位还多了200多个。更让老年居民暖心的是,原先楼道门口的坎子没了,零高差的路面铺进了单元楼。

  让路灯亮起来

  重庆市九龙坡区红狮大道21号、25号两个老旧小区属于安置还建房,一直没有安装路灯,一到晚上,居民只能摸黑走路。不仅有老人因此摔倒过,而且给了小偷可乘之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明亮、舒心的出行环境,当地政府筹措资金3万多元,为小区免费安装路灯36盏。“这下小区晚上亮堂了,走路也不怕黑了,我们住着更放心了。”小区居民王奶奶说。

  没有路灯便筹资安装,路灯“失明”了,也要尽快维修。在江西省上饶市炮子山小区,路灯坏了之后,居民只能借助手机、来往车辆或临街居民家中的亮光夜行。“路灯不亮,确实不方便。”居民邹爷爷今年80多岁,和老伴有晚上出门散步的习惯,因为路灯不亮,子女都不让他们出门,生怕出意外。经过排查、抢修,小区不亮的路灯已经全部修复,居民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老旧小区夜晚漆黑,除路灯缺失、“失明”外,有时还由于路灯年代久远,比较昏暗。“以前的路灯因为密封不严,容易进灰尘、蚊虫等,影响照明效果。现在的路灯密封性好、灯杆外面经过镀锌、烤漆,不容易生锈。”江苏省徐州市奎园小区负责更换路灯的林师傅说。据了解,奎园小区始建于1995年,由于建设时间早,小区内的几条主干道两边的60余盏路灯不同程度损坏。现在,“新路灯都安装到位了,晚上亮堂堂的,不仅走路方便,看上去也更美观。”居民马奶奶说。

  老旧的钠灯、金卤灯、汞灯更换为明亮、节能的LED路灯……通过采用新型绿色环保灯具,提升改造老旧小区照明设施,在保障居民夜间安全出行的同时,还绿色节能、环保高效。“昏暗的灯光,让人一秒都不想在小区里多驻足。”家住杭州市萧山区五道路某小区的沈女士说。为满足居民“让路灯再亮一些”的诉求,市政部门实地摸底调查,充分了解社区、居民意见建议,制订了老旧小区路灯改造方案。在确认可以保留路灯原有基础和管线的情况下,对旧灯杆、灯具进行更换。此次改造采用4.2米灯杆,灯头为新型LED灯具。和传统灯具相比,LED灯具亮度有所提高,还具有节能环保、成本低、寿命长、防眩光等特性。

  路灯管理应用物联网技术,可让路灯更“智能”。“新安装的路灯比以前亮多了,晚上再也不用摸黑回家了。”家住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白鹿路的林女士,拍下家门口亮堂堂的路灯照片发到朋友圈,引起了很多街坊邻居的共鸣。随着厦门市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路灯提升改造工程的推进,许多老旧小区的新路灯亮了起来,而且物联网技术也应用到了路灯管理中。工作人员利用后台系统,可以远程控制单个路灯的亮度和开关,实现“按需照明”。例如,某盏路灯影响到居民夜间休息,就可以单独调暗或者关掉。有了物联网技术,系统还可实现故障自动报警、GPS定位、路灯运行参数的监测和统计,日常养护比传统的人工巡检更高效。

  将坡道建规范

  按照相关建筑规范要求,小区每栋楼都要设置无障碍通道。新建小区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是大多数老旧小区不仅楼道里没有无障碍通道,而且公共区域内鲜有坡道,给居民出行带来很多不便。

  在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某小区,绝大多数居民楼单元门口都没有设置无障碍坡道,楼梯两侧也没有扶手,乘坐轮椅的居民进楼很困难。个别楼栋居民从楼外进入单元门需要先登上9级台阶,总高度近2米。上海市黄浦区制造局路某小区楼道门口有7级台阶,垂直高度约1.2米。上下这些台阶对身体矫健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问题,但对坐轮椅出行的老人而言,无异于“天堑”。居民蒋女士10多年前搬入该小区时,未觉得出行不便,自从中风后,腿脚不再利索,要靠轮椅出行,走这些台阶每次都像“闯关”。为此,她不得不尽量减少外出。

  此外,在许多设置无障碍坡道的老旧小区里,也有不少“障碍”。坡度太陡峭、拐角太狭窄、扶手生锈老化以及坡面太光滑或太崎岖……无障碍坡道因设计不合理、不合规,成了摆设。

  “坡还有些陡,要是能再延长一两米、把坡改缓一点,感觉会更好些。”家住北京市莲花池西里某小区的吴奶奶说。该小区3号楼门口的无障碍坡道大约10米长,坡面不平整。居民推着小车或者乘坐轮椅上下坡,就像过减速带,能明显感觉到颠簸。北京市东城区某小区16号楼2单元因为空间受限,修建坡道时不得不缩短坡面长度。这条坡道高度近0.5米,长度却只有2米多。“要是没人扶着,自己坐轮椅真不敢从这下。”居民王女士说。

  无障碍坡道的设计、建设要精益求精。按照相关建设规范,坡口与地面最好没有高差,若无法避免,也应小于1厘米。坡道的净宽度应不小于1米,坡面应平整、防滑、无反光。对无障碍坡道地面材料的选取,要充分考虑防滑因素,不能太光滑,否则容易滑倒。同时,坡面的防滑棱也不能过宽,让居民行走起来有颠簸感。当坡度大于1:20时,应在两侧设置扶手。无障碍坡道扶手一般采用有一定斜度、分为两层的水平栏杆,高的一层可供站立行走的居民使用,矮的一层可供乘坐轮椅的居民使用。此外,栏杆要粗细适中,直径最好不超过6厘米。

  若规范难以实现,也应在建设无障碍坡道时精益求精、确保安全。北京市和平门小区,几乎每个单元楼门口的结构都不一样,有的是“口”字形,有的是“日”字形,还有的是“山”字形。在为小区建设无障碍坡道时,施工单位共画了100多张图纸,几乎一个单元一个样儿。即便经过精细化设计,也很难保证每个坡道都符合所有的标准。部分位于楼栋拐角处的单元门的朝向与其他单元有所不同,门前的空地面积非常局促。“改造按照规范来施工确实难度很大,这时我们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居民需求。”施工单位负责人说。

  给电梯装“无碍”

  电梯按钮的高度对普通居民来说都可触及,但对于乘坐轮椅的居民来说,过高的按钮可能隔着“一堵墙”“一座山”,直接影响他们的日常出行。

  与老旧小区中加装的普通电梯不同,无障碍电梯为方便乘坐轮椅的居民乘坐,标准要更高一些,不仅要有镜子、低位按钮、侧壁扶手,还要有盲文按钮、语音报层功能。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春丰苑小区7幢2单元,加装了该市首台无障碍电梯。春丰苑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此次加装电梯的7幢2单元,共有60岁以上老人12人、70岁以上老人6人,其中还有两位近90岁老人。家住5楼的一位老年人因为出行不便,已经住在女儿家十几年没回去,能在家门口坐上电梯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2单元加装的电梯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配备了盲文按钮、扶手,设置了半身镜,坐轮椅的居民不用回头,只需看着镜子就能把轮椅倒出去,有效避免了磕碰。

  杭州市拱宸桥街道荣华里小区5幢2单元,同样加装了无障碍电梯。2单元的住户比较多,虽然只有5层楼,但住着23户人家,“我们单元中有不少平时上下楼梯困难、需要坐轮椅出行的居民。时间一久,就懒得出门了。如果安装了电梯、铺设了无障碍通道,这些行动不便的居民在亲人的帮助下出门就容易多了。”工作人员陈红红说。加装电梯时,为方便居民出行,工作人员除在醒目的地方设立无障碍标志标牌、按钮设在1米高度外,还在轿厢内部侧面安装了带有盲文的选层按钮,在运行和到达时都会清晰地报送楼层信息,方便视障居民乘坐。

  老旧小区无障碍出行改造,除了做好平整路面、完善道路照明系统、增设无障碍坡道、加装无障碍电梯等“点”上的工作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无障碍设施的连贯性、完整性、科学性,连“点”成“线”。

  在无障碍出行建设中,不存在“我们”与“他们”的界限,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陷入行动不便的困境。老旧小区中的无障碍出行建设体现了社会对老人、残疾人、孕妇及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体贴和关爱。不仅如此,还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步入老年后的生活品质。让人欣慰的是,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日趋成为社会的共识,无障碍设施在小区乃至城市的每个角落大为普及,我们的生活愈发安全、便利、美好。

  实践

  建设电子导盲系统

  打造无障碍小区

  为解决视障居民出行难题,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街道德胜新村在老旧小区无障碍设施改造中,新增了电子导盲系统。所有障碍物都设置了视障辅助提示器,视障居民戴上智慧手环,智能语音服务可清晰播报地点与障碍物,让居民清楚了解自己的方位、周边路况等信息。视障居民走到障碍物附近时,手环就会发出提示,每行走约100米,手环还会报出位置。同时,电子导盲系统还会语音提示视障人士所在位置、附近公共服务点与行进路线。

  除了语音提示系统,小区里还安放了不少无障碍导示地图,这是专为视障人士设计的依靠触觉摸读的凸起地图,通过“汉字+盲文+标识”标明当前位置、设施等,进一步方便视障居民出行。在智能手环的辅助下,视障居民在小区里行走越来越稳健。

  据介绍,该地围绕德胜新村内部及周边2公里的生活圈,以德胜小区周边室外地图为基础,绘制一张室内外融合的无障碍地图,提供残障居民专用的应用程序和智能穿戴设备,并通过接入周边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系统,提供一键叫车、公交助行等服务。出行应用程序还可为残障居民规划无障碍出行路线,提供个性化的导航服务。

  修整破损道路

  居民生活环境大变样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解放路社区的辖区内有许多老旧小区。其中,解放路175号紫阳苑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没有专业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小区内道路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的泥土路,每到下雨天,居民出行非常不方便。

  据介绍,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在例行巡查中了解到这一情况,第一时间与社区负责人、居民代表一同到现场详细调查,及时将道路破损程度、涉及面积报送相关部门。

  在街道办事处的牵头组织下,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代表、施工单位等多方协商,将经费谁来出、审核审批何时定、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通行和安全保障等问题一一破解。通过现场勘测、设计图纸、审核审批、现场施工等一系列工作,小区道路修整完成,并进行了划线,规范了车辆和行人出行。

  如今小区里道路整洁美观,道旁鲜花盛开。新铺设的沥青道路和新修整的彩砖人行道,让小区道路品质提升、居住环境改善、居民出行便捷,赢得居民点赞。

  单元楼装上坡道扶手

  出行更安全便捷

  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实施后,该市无障碍环境升级按下“快进键”。目前,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潭柘新区214个单元楼装上了坡道和扶手,无障碍改造已全部完成。

  据介绍,潭柘新区建于2012年,是潭柘寺镇的一个大型回迁社区,有近5000人居住,其中老人、残疾人大约有2380人。由于小区比较老,所有单元楼门口都没有可供残疾人或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坡道。门口的4级台阶成了小区许多人的“心病”。近年来,不少居民通过12345热线反映自家门前的难事。

  为了让社区居民出行更便利,潭柘寺镇各村及镇政府出资集中改造完成了46个单元楼门口的无障碍坡道。当地科技企业主动与潭柘寺镇达成共建协议,捐出375万余元用于潭柘新区剩下的168个单元无障碍坡道建设等民生工程。

  “以前上下台阶不方便,现在有坡道能推轮椅了,经常出去晒晒太阳、看看花儿。”单元楼门口安上了坡道和扶手,家住潭柘新区6号院的居民刘先生更爱推着坐轮椅的老伴儿出门遛弯了。据他介绍,以前楼道门口没有坡道,老伴儿一个月才下一次楼,平时买菜都靠他,现在修了坡道,他经常带着老伴儿下楼晒太阳,老伴儿的心情也好多了。

  太阳能路灯“上岗”

  点亮“回家路”

  青海省西宁市上滨河路社区七一路483号院原来是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较为陈旧。该小区有居民48户,老人比较多,因为路灯全部损坏,晚上小区内昏暗,多次发生摔伤的事故。

  为改善小区环境,方便居民生活,上滨河路社区经过多方争取,为该小区申请到了为民服务专项资金8000元,安装了4盏太阳能路灯。这4盏太阳能路灯把小区每个角落照得透亮,解决了居民晚上出行不便的问题,点亮了居民的回家路,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我们院安装了路灯,晚上出门不怕黑了。以前晚上出门都得打手电筒,很不方便,现在晚上亮堂多了,不用担心走夜路了!社区又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小区居民说。

  路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亮化小区、美化环境、安全出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于过去的传统路灯,太阳能路灯不仅美观、大方,而且亮度高、辐射面广。夏天太阳照晒一天后,整盏灯夜间可以持续照明8个小时。此外,出现电力故障时,传统路灯会出现“失明”的状况,而太阳能路灯吸收太阳能经过内置系统转化成光源提供照明,则不受此影响。

  短评

  “无障碍”不能形同虚设

  近年来,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地方,已经建好的无障碍设施并未发挥应有作用。盲道成为断头路、“陷阱路”,被车辆、摊贩等占用;商场入口无障碍设施损坏后得不到及时修复,长时间“暂时关闭”;“无障碍卫生间”“第三卫生间”因各种原因“闭门谢客”;无障碍标识混乱……无障碍设施不仅没能给残障人士、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提供便利,反倒添了堵。

  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是现代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参与社交活动、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

  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我们有”层面,必须实现“能够用”“用得好”。要想让无障碍设施真正实现“无障碍”,既需要有看得见的“硬设施”,也需要增强看不见的制度、文化等“软实力”。

  无障碍设施建设涉及城市管理、残联、交通等部门,需要加强相互联动、明晰责任,提高相关方的主动性。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每个环节抓起,真正把无障碍设施建设得“畅通无阻”。从立法层面强化无障碍设施建设,明确建设和验收单位的责任,形成问责机制。

  当前,有些城市存在部分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被侵占或被破坏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市民的无障碍理念较为薄弱。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浓厚氛围,引导市民爱护无障碍设施,降低或消除损坏、占用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和现象。

  此外,还需要配备专业人员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检,对不健全的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并及时修复破损的设施。

  无障碍设施建设体现在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其设计的初衷和目的是给特殊人群提供便利、让城市更温暖。同时,也是所有市民的共同福利。

  无论是蹒跚学步的孩童、不小心崴了脚的成年人,还是身怀六甲的准妈妈、拄着拐杖的半失能老人,每个人都有需要使用无障碍设施的时候。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我们息息相关,离不开我们的共同守护。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