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城镇>>城镇建设>>
浙江探索宜居宜业美丽村镇建设
- 时间:2025-06-23 11:25
- 来源:中国建设报
□ 施云平 李双贵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城镇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的桥梁,也是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的枢纽,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
近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深入推进美丽城镇建设,从规划引领、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等维度总结实践经验,推动城镇特色风貌的传承与创新。2016年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落实“一加强、三整治”核心内容;2019年进一步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提出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目标;2023年部署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全面实施设施提标、服务提质、产城融合、风貌彰显、治理增效五大行动。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实践,更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为全国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坚持规划引领:
全域统筹与风貌管控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因地制宜开展整体风貌管控,彰显不同区域、不同乡镇的山水格局、空间布局、结构肌理、景观风貌、历史人文、地域建筑等特色。比如,对平原城镇要突出紧凑布局,对山地城镇要强化因山就势,对水乡城镇要重塑亲水空间,对海岛城镇要凸显“一岛一韵”。
●加强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严格保护古建筑、古树名木和自然地貌,加强核心保护区与风貌协调区管控,推行“微改造”模式。杭州市通过专项政策引导历史街区修缮,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提出明确要求,实现保护与功能更新的平衡。
●强化风貌设计系统化
对重要节点、重要街巷和重要区块提出风貌景观规划管控要求,节点小品体现文化特色,街巷体现步行导向、近人尺度,功能区块满足居住、商贸、旅游、文化等需求。义乌市佛堂镇以“山水田城”为框架,划分风貌分区,融合“婺派民居”特色,打造“水道商市”空间格局,彰显了远山、近水、古镇的整体风貌形象。
坚持文化赋能:
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
●注重物质空间文脉延续
既要突出城乡风貌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保护,尊重原有肌理尺度,又要突出建筑形态美,加强历史建筑、作坊、厂房和仓库等遗存的保护和活态利用,打造彰显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设计建筑精品。临海市对300栋历史建筑建档保护。衢州市龙游县溪口镇复原“一街八巷六码头”历史肌理,强化空间叙事性。
●注重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
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禀赋,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美丽城镇有机结合,有效改善乡镇历史文化遗存承载环境,完善提升基础设施与文化展示等服务设施,加强对传统艺术、传统民俗、民间工艺、地域风情、礼仪习俗、节日活动、名人轶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所依托的物质载体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台州市仙居县淡竹乡通过创客基地活化利用古民居,推动“文化+”产业融合。
●注重精神文明协同提升
传承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赓续历代精神财富,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同时,大力弘扬当代文明乡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将传统礼仪、节庆活动融入社区治理,增强居民文化认同,不断提升城镇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产业融合:
特色培育与动能转换
●传统产业要转型升级
明确转型优势,立足传统产业定位;明确转型方向,找准转型突破点;明确转型举措,加大技改集聚投资。义乌市加强产业集聚,打造了国内首个饰品产业链“互联网+”垂直平台——聚饰云产业园。金华市武义县引才创业,成立紫冠蓝莓家庭农场,探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产镇联动,带动村民致富。
●新兴产业要精准导入
引入满足“美丽经济”要求(污染小、产出高、市场认可)的新兴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助推城镇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税收收入等指标持续提升,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嘉兴市通过“腾笼换鸟”引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建德航空小镇集聚通航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美丽环境与美丽产业的良性互动。
●“三名”要素须集聚赋能
高效集聚“名企”,如龙头企业、规上企业、高新企业、上市企业、科技企业等,增强创新孵化与成果转化能力;高效集聚“名牌”,如省级以上名牌、驰名商标等,形成知名品牌或行业“隐形冠军”;高效集聚“名家”,如各类注册执业师、非遗传承人、国家级省级大师等,提升人才素质。湖州市安吉县彰吴镇依托昌硕文化打造文创节点,提升城镇品牌价值,吸引名企、名牌、名家入驻。
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通过多维策略有效缓解了特色危机,但仍需在城乡统筹、长效治理及数字化赋能等方面深化探索,最终实现功能完善、产镇融合、文化提升和特色彰显的有机统一。未来应以“产业—文化—生态”协同为导向,构建“一镇一策”差异化发展路径,努力为全国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镇提供更多“浙江样板”。
施云平单位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李双贵单位为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