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城镇>>新闻中心>>
地下综合管廊的“智能巡检员”
- 时间:2025-09-15 09:53
- 来源:中国建设报
身高1米、造型简约的地面式全向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狭窄的管廊灵活移动,头顶的双摄像头“警惕”地扫描着周围的环境;方头方脑的轨道式巡检机器人,闪烁着红、绿、蓝三色指示灯,正循着管廊顶部的轨道丝滑前行高效作业……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塘管廊监控中心地下综合管廊内,两台新型智能巡检机器人正默契配合,执行“天地协同巡检”的巡查工作。它们“上岗”3个月以来,为城市基础设施运维注入了新动力,广西智慧城市建设、治理又添新妙招。
技术升级:
精准监测提升管理效率
作为城市“生命线”,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集成了电力、污水、燃气、通信等多种管线。据介绍,以往人工巡检不仅效率低,单人单次巡检只能走两三公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地下空间环境比较恶劣,又闷又热。如今,新型智能巡检机器人闪亮登场,成为地下综合管廊的忠实守护者。
“四年前的初代产品只能简单录制视频,现在的新一代机器人已进化为集环境感知、自动巡检、智能报警于一体的多面手。”相关负责人说。这款新型智能巡检机器人功能强大,搭载了先进的AI(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它的“火眼金睛”能精准识别管廊内的管线变形、渗漏水、主体裂缝等病害,还能精准监测最高、最低温度,对人员入侵、鼠蛇入侵等危险情况及时预警。
机器人采用双模式运行机制,在自动模式下可按预设路径24小时不间断巡检,电量不足时会自主返回充电,还能生成数据和报警报表,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处理问题。人工模式则支持远程操控,如同遥控车般灵活应对复杂场景。
相关负责人表示:“200米范围内的管廊巡检,过去需要两名工作人员全天值守,现在一台机器人就能轻松完成,而且数据实时上传形成报表,大幅提升了运维效率。”
场景适配:
破解城市运维痛点难点
在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中,巡检机器人曾面临路面不平导致的晃动问题,就像人在崎岖山路上行走难以保持平衡,研发团队通过调整轨道半径与传感器参数,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
“不同场景需要定制化解决方案,比如地下综合管廊的弯道设计、门控联动,都要经过反复调试。”一位研发人员介绍说,机器人在室内环境测试时表现稳定,但进入地下复杂空间后,需应对湿度变化、信号干扰等多重挑战,这些“拦路虎”都在倒逼技术不断升级。
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能耐有多大?在南宁市遭遇强降雨期间,机器人第一时间发现管廊渗漏点并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得以迅速处置,避免了设备受损。在动火作业监控中,机器人可24小时值守焊接现场,记录操作过程并及时预警安全隐患,解决了人工盯守效率低、响应慢的问题。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的应用正悄悄改变着传统的运维模式,成为城市运维新的生力军。
推广路径:
从试点示范到全区复制
作为广西城市基础设施运维领域创新改革的前沿阵地,南宁市已建成5个管廊监控中心,形成覆盖不同片区的智能巡检网络,如同一张张铺开的监测大网。
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民生保障。通过“科技+人工”的协同体系,南宁市正构建地上无人机巡检、地面车辆巡查、地下机器人值守的三维巡检模式,它们分工协作,共同守护着城市的安全。
目前,这款新型智能巡检机器人已具备向全区推广的条件。研发团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城市的管廊结构、功能需求增减传感器组件,适配当地需求。“我们计划在重点城市试点,再逐步向县域延伸。”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期来看,机器人运维模式能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按10公里管廊计算,年均可节省运维支出超30万元。
随着AI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广西正以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巡检为起点,逐步将该技术拓展至道路、绿化、路灯等城市基础设施领域。这场发生在地下空间的技术革命,不仅守护着城市的“血脉”,更勾勒出数字广西建设的清晰路径。
林 娟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