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中国城镇>>城镇建设>>

青岛:保护百年建筑 精雕老城容颜

  □ 张敬星
 

  

  青岛市市南区肥城路墙面比赛项目赛场

  10月27日上午,修缮一新的青岛历史城区易州路广场格外热闹,近60名工匠正在砌砖、勾缝,和灰、抹墙,铁锤敲击的声音此起彼伏,吸引了不少市民观看。由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青岛市总工会主办的第二届青岛市历史建筑价值要素保护工匠技能比武大赛在这里举行,大赛共进行了清水砖发券、水刷石、盖皮木窗拼接和点晃晃四个项目的比拼,参赛选手都是来自建设一线从事历史城区更新改造的工匠。今年在赛事设置上更加多元化,涵盖墙作、木作等工艺,重点考验工匠对传统建筑工艺的把握。大赛为工人提供了竞技展示的舞台,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保护意识,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2019年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抓住城市更新的时代机遇,启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全面开展征收房屋及老建筑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以及配套设施改善提升等工作。2022年正式发布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作为“一号工程”顶格推进,重点聚焦中山路及周边2平方公里核心区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的更新改造,通过坚持规划引领、组织招商推介、深挖文史资源、聚焦旅游发展、打造5A景区等重大举措推进城市更新快速推进,截至目前,历史城区已完成保护修缮18.2万平方米、中山路外立面修缮14.4万平方米、协同区域外立面整治10.5万平方米、停车场6个(1393个车位)、道路整治提升34条(15公里)、公园广场4个。

  青岛于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历届市委、市政府均高度重视历史建筑等文化资源保护,在城乡建设中持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注重顶格推进,完善体制机制。2019年以来,青岛先后建立了市主要领导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担任总指挥的指挥部体系,市委、市政府顶格推进,解决重大问题;全市7区3市立足自身实际,分别成立各具特色的名城保护工作机构,实现保护工作覆盖全域化、责任落实精准化,形成了上下联动、全域统筹的工作体系,举全市之力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

  注重文化挖掘,扩大保护范围。市区两级部门紧密协同,依托市档案馆、城建档案馆等全市馆藏资源,深入开展全市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延伸保护时间轴,扩大保护范围,全面完成全市域保护要素普查,建立保护名录,做到“应保尽保”,目前拥有历史建筑337处,传统风貌建筑1500余处。

  注重基础调研,完善法规体系。围绕保护工作实践,开展地方立法。近期,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青岛市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专门为历史建筑以及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提供法规依据。

  注重政策配套,强化技术支撑。完善技术体系,编制了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导则、近现代历史建筑修缮施工导则等系列文件;保护价值要素,确立了项目前期史料挖掘、编制保护方案、施工过程制定价值要素保护手册、竣工验收阶段实施专项验收的闭环管理方法;科技赋能建筑,实施三维数据采集,搭建历史城区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历史建筑实时监测预警;攻坚消防难题,制定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消防工作方案和消防设计指引,助推历史城区项目办理消防手续。

  注重工艺传承,提高工匠技能。挖掘和继承传统工艺,对传统民居以传统工艺、老物件等方式修旧如故,并在设计、施工等环节请专家全程把关,保护老城风貌;加强教育培训,以赛代训定期举办工匠大赛,定期举行保护更新项目修缮技能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修缮施工水平,同时挖掘技术骨干,以“师带徒”“传帮带”等方式,加大对新工匠培养,提升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能力。

  实施城市更新,激发老城活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一号工程”,预计总投资58亿元。在建筑修缮的同时,拓展活化利用方式,积极植入新兴业态,发挥里院文化、老字号文化集聚优势,打造文化新地标,涌现了上街里、大鲍岛等一批批网红“打卡地”。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