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中国城镇>>城镇建设>>

“会呼吸”“有韧性”的高架道路

 
 下沉式绿地

 


项目实景图

 


项目鸟瞰图

  如果开车路过昆山市两环连接线,便会看到台虹路至阳澄湖大桥道路两侧草木葱茏、花繁如海的清新景观。仔细一看,高架桥下,水杉、香樟等行道树迎风挺立,干净整洁的慢行步道边是开阔大气的绿色草坪,多处亲水平台、栈道、休憩座椅和活动广场上都有不少市民在悠闲散步、玩乐。这便是昆山市两环连接线(台虹路—阳澄湖大桥)海绵项目(绿化景观工程)带来的郊野风情。

  昆山市两环连接线东起中环南线台虹路,西至前进路阳澄湖大桥,是连接苏州与昆山两地的重要快速路网通道之一。项目全长约10公里,总占地面积约110公顷,整体从水安全、水环境、径流污染控制、碳中和等需求出发,结合场地及道路断面条件,因地制宜设置雨水滞留池、下凹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环保雨水口等海绵设施。项目完工后,有效提升了沿线区域排水防涝安全水平、有效控制了雨水面源污染、充分保障了周边河道水质。

  系统施策

  提升圩区安全韧性

  项目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重新梳理沿线河道、管网、水系等设施,恢复破碎的生态系统,最大化发挥市政、生态、景观等系统充分融合的整体海绵效应。在保留片区原有水系脉络格局的基础上,基于占补平衡原则,进一步优化水系形态及布局。项目沿线涉及白坊河等18处水系,通过疏通整治姚家港等6处河道,打通甲鱼娄等2处断头浜,片区骨干水网格局更加巩固。

  为充分发挥绿地的缓渗和蓄滞功能,项目采用下沉式绿地、生态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多样化的设计手法,在建设城市绿色廊道系统中有机融入海绵理念,打造了多功能复合型海绵生态廊道。

  技术创新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建设“三仓”式前置井,提升径流污染控制效果。小小的海绵细节虽然在项目的体验感上可能微不足道,却对整体系统效率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在不断实践、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海绵细节也在持续优化迭代。项目针对高速道路存在车辆油污污染雨水的问题,创新性地将前置井由两仓增加到三仓,增加一个隔油池,避免车道油污进入海绵系统,有效提升了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将海绵城市与碳中和理念充分融合,合理利用再生材料建设海绵项目,为两个理念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实例。与一般生物滞留池不同,项目专门对其进行改造,充分利用海绵设施及再生材料的特点,将建筑再生材料(砖粉料、绿化废弃物等)用于替换生物滞留池填料。在不影响海绵设施处理功效的基础上,过滤层采用再生砖粉料、再生有机肥,过渡层及排水层采用再生骨料。生物滞留池可利用不同土壤介质的搭配来过滤雨水,去除固体悬浮物、氮、磷等污染物,通过植被根系的不断生长来维系渗透率,从而进行径流污染控制,改善水环境污染。

  项目中生物滞留池过滤层的粒径分布为0~2毫米,主要由再生砖粉料、再生有机肥和土壤组成,渗透率控制在100毫米/时左右。过渡层的粒径分布为0~8毫米,主要由再生骨料组成,通常厚度在100毫米左右,其主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防止过滤层滤料直接掉入排水层中。排水层的粒径分布为5~16毫米,主要由再生骨料和盲管组成,该层的主要作用是收集过滤后雨水。经测算,相比传统填料成本可至少降低50%,具有低碳、环保且经济的综合效益。此外,项目中大量使用甲供苗,通过昆山其他项目移植或政府储备苗场,强化乡土植物循环再利用,有效减少苗木运输碳足迹,是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生动实践。

  内外兼修

  建设宜居公共空间

  项目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生态价值与景观观赏性、市民参与性、空间体验性等,让市政道路绿化更具有公园性,让两环连接线有力推动市民日常生活的品质提升。

  项目就地进行地形设计,平衡土方,通过丰富的空间营造手法(如适当地打开、闭合空间,大面积的水景,连绵的地形等),增加空间的趣味性。项目引入林下、水边、湿地、花海等连续的慢行系统,为市民提供多样的慢行体验。同时,配合空间类型,大量增加植物种类与层次,设计植物群落,不仅大大增加了植物的观赏性和丰富性,更造就了多样化的生态空间,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昆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稿供图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