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城镇>>城镇建设>>
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典型案例摘编(六)
- 时间:2025-10-13 13:23
- 来源:中国建设报
“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于2023年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起,旨在推动城市社区、公园配建以乒乓球台等小型设施为重点的健身设施,织密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为广大群众就近健身提供便利。截至目前,全国城市社区和公园累计新增乒乓球台3.8万张、其他健身活动设施共13.5万件(处);围绕“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4万场次,吸引参与群众超130万人次;志愿服务活动3200场次,参与志愿者超22万人次。本报陆续刊发各地“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亳州:
推进“家门口运动” 构建“零距健身圈”
“出门几分钟就能打上乒乓球”——在安徽省亳州市,这已成为市民的日常。触手可及的运动乐趣,来自近年来该市全面铺开的“国球进公园”行动。城市管理、体育等部门攥指成拳,把边角空地变成活力赛场,把“健身难题”转化为“零距离幸福”。
晚上8点多,谯城区汤陵公园的乒乓球台前,几个小朋友还在尽情挥着球拍,欢乐劲儿丝毫未减。“平时就喜欢打乒乓球,可惜家附近没有合适的场地,以前都是找室内场地打球,现在在公园就可以了。”一位小朋友说。
为满足市民运动健身需求,公园管理方在了解附近市民意愿后,与城市管理、体育部门沟通协调,利用公园内一块边角区域,建设乒乓球运动区,并专门配备了夜间照明设施,方便市民在傍晚和夜间前来打球。
近年来,亳州市在城区大力推动运动设施建设。“目前,市城区已在曹操公园、汤陵公园等公园建成标准化乒乓球场地37处,还建设了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其他健身设施190余处,并配套建设了完善的照明设施、休息座椅、防护栏等。”市园林建设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这些健身设施的建成投用,极大缩短了市民与健身场地之间的距离,构建起了方便快捷的“15分钟健身圈”,让市民步行15分钟内就能找到合适的健身场所。
结合“国球进公园”行动,亳州市还有效治理空间,延伸健身服务半径。
“以前,丁家池公园运动广场老化,且无适合儿童的健身游乐设施,现在不仅广场翻新了,还增加了一处儿童游乐设施,平时孩子可以在这里玩耍,自己也可以锻炼身体。”家住月亮湾小区的市民高兴地说。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服务市民健身、丰富公园功能上下功夫,利用公园零星空间,加快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同时,严格遵循‘不占绿、少拆绿’的原则,在一些已建公园安装小型健身游乐设施,为市民提供方便运动休闲的公园绿地。”市园林建设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城区口袋公园建设数量达63处。
得益于“国球进公园”行动,市民热情得到激发,全民运动氛围渐浓。
亳州市市直职工乒乓球比赛吸引了来自市直46个单位的184名乒乓球爱好者参与。参赛选手纷纷表示,现在公园、广场等场所的健身设施越来越多,闲暇时经常到此锻炼身体、提升球技。
“只要天气合适,每天下午或者是周末的时候,我们就到临漳公园打乒乓球。”家住临漳家园小区的居民说,公园未建成时,他们只能在小区或者周边的活动中心锻炼,公园建成后,就从室内转到了室外,“室外空气新鲜,适合运动,现在越来越多人加入了健身队伍。”
“国球进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健身场所,更激发了大家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如今,在亳州的各大公园内,每天都能看到男女老少积极健身的身影。运动氛围在亳州蔚然成风。
成都清波社区:
国球薪火 活力清波
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清波社区,一颗小小的乒乓球,正悄然发挥着超越运动本身的力量。它不仅是居民挥拍健身的伙伴,更成为社区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的“金钥匙”。作为清波特色品牌——“国球薪火”计划的核心载体,乒乓球运动深度融入社区治理肌理,串起了邻里情谊,激活了闲置空间,更探索出一条“以球聚力、以球惠民、以球促治”的清波路径,为社区生活注入蓬勃生机。
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运动健身乐趣,清波社区着眼居民实际需求,积极挖掘和改造社区内的闲置空间、边角地带,将其转化为实用的运动场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4张标准乒乓球台投入使用,成为居民日常锻炼的热门选择;在各小区,因地制宜设置了10余处包含乒乓球设施在内的运动点位,方便居民就近健身;有效整合辖区内专业体育机构、学校、公园活动区等场地资源,共同构建起便捷的“15分钟健身圈”。
这片由社区自主更新、多方共享的运动区域,将文明实践与体育健身功能自然融合。每天不同时段,尤其是傍晚,都能看到居民们在此活动。乒乓球运动,已成为清波社区邻里互动、共享健康时光的生动场景。
清波社区乒乓球运动的勃兴,离不开一套接地气、可持续的社区“智”理方案:一是党委领航,需求导向。网格员深入楼栋征集需求,居民“点单”,社区精准“上菜”;二是“2+1+N”志愿同行。以党员志愿服务模式绑定服务项目,带动N个志愿者家庭抱团发力,有效解决了活动组织“人手荒”问题;三是商圈联盟,活力循环。52家社区商家及企业单位结成“活力联盟”,打造“运动—积分—回馈”的暖心闭环。如银行为志愿者捐赠兑换礼品,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攒积分,可兑换球拍、乒乓球等实用好礼,让热心付出看得见、摸得着。
清波特色品牌——“国球薪火”计划,承载着全年龄段的欢笑与汗水:专业指导在身边,每周二、四早上9点,专业公益课堂准时开讲;专业点拨让居民球技精进,也助力社区乒乓球队队员不断成长,教练提供的公益指导,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私教”级服务。赛事品牌“活”社区,全年精心打造乒乓球主题赛事,联合市级、区级、街道共同举办活动,带动辖区学校、企业单位、家庭等积极参与,将文明风尚、运动元素巧妙融入,让乒乓球运动真正成为跨越年龄的“社区通用语”。
运动活力需要健康护航,清波社区积极探索医体融合,维护居民安康,骨科医院医生定期走进社区,传授科学防护知识;卫生服务中心现场配备体脂仪、骨密度检测仪等设备,为居民提供基础的运动健康监测,初步形成“动起来—测一测—更健康”的自我管理小循环。
小乒乓转动大社区,目前清波社区“国球薪火”已成燎原之势。乒乓球活动深受各年龄段居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社交健身的重要方式。社区乒乓球队在参与区级、街道赛事交流中锻炼成长,取得进步并获得认可。
在清波社区,小小的乒乓球凝聚了邻里的温情、运动的激情与治理的智慧,让社区生活更加“巴适”有活力。寻常巷陌间的“乒乒乓乓”,正是“国球薪火活力清波”最生动的写照。
淄博张店:
“小球”进公园 转出“大民生”
走进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儿童公园乒乓球场地,总能听见“乒乒乓乓”的清脆声,乒乓球爱好者的笑声在“万象竞技场”里久久回荡。在这个热闹的角落,老人切磋的专注、孩子追逐的身影、家长陪伴的笑脸,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民生画卷。
在淄博,乒乓球运动备受市民喜爱,仅张店区就有近3万名乒乓球运动爱好者,其中青少年占比超四成。可是,作为张店区首个开放式儿童主题公园——儿童公园,曾因建设年代久远、设施老化失修,一度冷冷清清。“要是家附近有像样的球台,就能天天练球了。”这期盼,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
张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调研中,收集到几十条关于乒乓球场地更新的诉求,“合并场地”“更换球台”“增设围网”成了高频词。这些建议被写进公园改造的“民生清单”,一场以乒乓球场地为切入点的民生工程就此酝酿。
张店区根据市“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及市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启动张店儿童公园全面提升改造,其中的乒乓球场地改造被列为“重点民生任务”。
针对场地分散的问题,改造项目团队大胆打破原有布局,将西南角、西北角的两处场地合并,与篮球、足球、羽毛球场地集中规划为“万象竞技场”功能区。“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工程设计师解释说,“这样的整合不仅节省土地,更形成了体育活动的集聚效应,方便居民切换运动项目。”
设施升级的细节里,藏着对使用者的尊重。8组全新球台全部采用环保材质,用不同颜色划分出运动区和休息区;最受好评的是围网的设计,2米高的橙色围网既挡住了飞球,又不影响视线。改造过程中,场地内有几棵老树,为了保护树木,团队几易方案,既保证球场的完整性,又能让“新朋友”与“老人家”相得益彰。老树还能为球场遮阳,一举多得。“树是公园的老人,球台是新来的朋友,得让它们和睦相处。”施工队长的话,透着施工方的深思。
场地改造后,10岁的周同学便成了这里的“常客”,每周都要来打几次球。“以前场地破,我们都不爱来,现在大家总约着一起去公园打球。”孩子的话里透着骄傲。场地的焕新,也激活了社区的体育氛围。社区乒乓球运动爱好者争当公益指导,帮助大家提高球技。“上周学了正手攻球,这周学发球,我这老胳膊老腿也跟着年轻了。”65岁的张阿姨笑着说。
如今的“万象竞技场”,成了公园最热闹的所在。“天气晴好情况下,8组球台从早到晚几乎没空过,周末更是得提前来排队确定位置。”公园管理员一脸骄傲地说。
更深远的影响,藏在城市发展的肌理里。改造后的张店儿童公园,不仅成了淄博各区县家庭的亲子打卡地,更吸引了济南、潍坊等周边城市的游客,甚至成为“淄博烧烤”爆火后的又一热门打卡点。而四项国际设计大奖的获得,更让这个民生工程走向了世界舞台。“这不仅是场地的改造,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建设者的话,道出了项目的深层意义。
张店儿童公园的乒乓球场地改造,看似是普通的场地升级,背后却藏着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国球进公园”活动提供了生动样本,更是“国球”转出城市大民生的生动缩影。
绍兴王坛镇:
盘活老厂房 打造“健身房”
清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舜江源社区居民陶大爷走进热闹的共富邻里中心乒乓球室,锻炼身体。而在一年前,这片地处会稽山腹地、小舜江源头的土地,还因工业企业搬迁后的人口流失与资源闲置,显得沉寂冷清。
王坛镇是汤浦水库水源保护区的“零工业”乡镇,户籍人口3.3万,常住仅5000余人,老龄化、留守化突出,超18万平方米建筑闲置。如何实现闲置资源的优化利用?蝶变源于王坛镇以浙江省第七批未来社区创建为契机,以闲置资源激活为主抓手,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全力编织便民、惠民、乐民的“15分钟生活圈”。
近期,王坛镇文体活动中心内热闹非凡,一场乒乓球交流活动在此开启。球台前,参赛者发球、接球、扣杀,一招一式尽显风采,击球声和着阵阵喝彩声,奏响了一曲“无忧乐章”。这欢乐源于王坛镇充分收集了解集镇居民、退休协会、养老院等需求建议,结合“国球两进”,创新打造“乐无忧”品牌,构建直达末梢的服务体系。
依托“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家庭户”四级组织,王坛镇精准摸排需求27条、靶向施治民生痛点,将建设室内休闲活动场馆等20余项便民项目统一纳入目录。通过盘活闲置厂房资源、旮旯区域、街头巷尾,改造成“乐活馆”、体育公园、“区域体育休闲室内运动集盒中心”等,打造集镇运动核心载体。
同时,王坛镇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业委会、运营方”三方协同机制,激活集镇治理新效能。社区和镇街定期会商,搭建群众参与、交流、反馈的开放平台,动员新老党员献计献策,收集“金点子”;引入“公益+市场”模式,提供赛事活动等专业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王坛镇以镇中路街区为中心,盘活全域闲置厂房资源超2万平方米,投资5000余万元,打造面向集镇,辐射全域的便民生活圈。最热闹的当属百姓健身房,乒乓球区,老少对阵笑声不断;健身器材区,年轻人挥汗如雨;儿童体能中心,家长陪着孩子做游戏。
“以前闲置的老厂房,现在成了活动中心,还全部免费。一家老小有空就拿着拍子过来打球,太方便了。”居民周女士说。“现在好了!场馆多了,球台也多了,孩子们运动玩耍有了好去处。”居民董阿姨表示。“目前乐活馆的日均人流量超200人次,周末能破500人次。”社区负责人说,这样的百姓健身房,在王坛镇全域有5个,村体育基础设施24个。目前,“乒”出精彩等特色项目显著集聚人气。
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王坛镇充分挖掘和利用镇域内体育、文化资源,以创建运动休闲乡镇为抓手,通过提升体育公共服务、健全体育设施阵地、举办竞技体育赛事、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发展运动休闲产业等,推动“流量”变“增量”,积极推动体育事业多维融合发展。
“以前这里冷冷清清,现在从早到晚都热闹,活动多、服务好,真不错。”正在乒乓球室挥拍的沈大爷笑着说。王坛镇以“绣花功夫”推进空间重塑与服务提升,让闲置资源华丽转身为幸福引擎,奏响了山区小镇与城市同频共振的幸福乐章。
本版内容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提供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