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城镇>>新闻中心>>
加快补齐“四大短板”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 时间:2023-01-30 10:58
- 来源:中国建设报
□ 张 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产业振兴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实现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从产业选择看,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选择技术要求低且容易显现成效的短平快项目,甚至存在简单照搬、盲目引进其他地方项目的情况,导致产业选择与周边地区存在较大的交叉重叠和同质化,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问题较为突出,也出现过产品滞销、项目半途而废的现象。
从产业融合看,乡村产业门类不宽、链条不长、融合不深,产业链多注重生产环节,相对而言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缺失,加之大多数乡村产业未形成自己的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弱、效率效益偏低,对农户就业和增收带动有限。
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源在于“四大短板”
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本身就非常困难,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且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套投入。当前,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源在于支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要素供给不足,突出表现为存在基础设施、人才、技术、资金“四大短板”。
●基础设施短板
良好的基础设施一方面能吸引外部企业进入,提高当地招商引资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突破地理距离的限制,实现产业贸易的便利化。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总体不断完善,但部分地方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不足,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生活性基础设施缺乏,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部分地方网络通信设施较为落后。
乡村产业发展形成的产品和服务需要通过流通半径的扩大来实现与更广泛的消费者结合,农产品流通设施匮乏、交通不便且远离市场,无法有效实现产品和服务市场空间扩张和价值增值。
●人才短板
没有产业留不住人,没有人发展不了产业,人才是撑起乡村产业振兴的“台柱子”。
当前,我国乡村人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乡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但仍存在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高素质年轻人占比较低,基层农村技术人员和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较为匮乏。
本土人才留不住,大量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造成农村地区“空心化”问题严重。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多为“一老一小”,村干部队伍也普遍存在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
引进人才服务乡村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缺乏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
●技术短板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其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发挥科技创新的“补钙”作用,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科技创新可以使良种得到推广、先进农机具得以使用,更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竞争力,把更多收益留给农民。
目前不少地区发展产业主要还是在“原字号”“初字号”等传统农副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加工,产业链条短,有不少“企业”“车间”还停留在作坊生产阶段。农村产业的发展效益偏低,根源在于乡村科技支撑不够、技术供给不足。
●资金短板
资金供给是发展产业的重要保障。由于支农金融产品和工具不足,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导致乡村产业融资渠道单一,“金融惠农”融资的规模和比例仍然较低,资金供给远不能满足产业振兴的需求。
加之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金融机构和社会融资平台对开展“三农”服务积极性不高,出于风险防范考虑,农业商业贷款利率水平一般高于其他行业,造成了农村地区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精准施策加快补齐乡村产业振兴“短板”
当前,国内外环境和市场形势变化给乡村产业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因此,要聚焦乡村产业振兴的“卡点”精准施策,为乡村产业发展补齐上述“短板”,让乡村振兴基础更加巩固、成效更可持续。
●以设施完善支撑乡村产业振兴
落实“两个优先”对基础设施查漏补缺。
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十四五”规划部署,优先加大对基础设施薄弱乡村的投资,重点在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方面发力,切实改善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优先布局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以园区为依托推进镇域产业聚集。有序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在高速公路沿线、机场周边等交通便利地区,打造一批复合田园综合体和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镇(乡)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
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重心下沉到产地。
●以人才保障引领乡村产业振兴
建立柔性畅通的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坚持“不为我有但为我用”原则,坚持“引入与培育”并重,有的放矢“送引”结合,以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驱动、工程带动等方式,吸引各类人才支持乡村振兴。
鼓励引导农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和热爱家乡的创业能人、社会贤达、“成功人士”等返乡创办实业,发展乡村产业。
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的支持制度,制定退休科技人员助力乡村振兴激励政策,实施“银发”人才下乡行动。
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人才培训基地,紧扣产业发展需要,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及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培养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支持职业院校扩大农村定向招生,鼓励依托高校和职业院校定向培养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实施“神农英才”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快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
●以科技赋能驱动乡村产业振兴
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开展产业振兴科技支撑行动,针对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加强技术研发,推进品质优化并强化科技推广,促进乡村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
鼓励和引导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员等以项目支持、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得利、科技人员受益。
通过共建分中心、合作基地等形式,强化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优质平台辐射带动,促进优质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推进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运用到与农业农村相关产业中来,培育发展数字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充分发挥电商平台大数据优势,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通过数字化赋能提高乡村产业链的附加值。
●以财政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发挥好财政资金的保障和杠杆作用。坚持“有退有进”,市场化与行政推动相结合,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政策性金融重点倾斜、商业性金融积极参与的金融支持格局。
财政涉农资金、财政转移支付、协作帮扶等资金重点用于产业发展,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三农”的比例。
扩大金融服务供给。对扎根基层的金融机构在业务准入、贷款定价、存款准备金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政策支持,扩大涉农信贷资金投放。
县域金融机构要将吸收的存款收入用于当地,优先和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在不新增地方债务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的信贷产品。
推广金融支农模式,积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满足金融监管的前提下,推广并应用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电商金融等创新型融资模式。
加强农村保险体系建设,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拓宽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
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法律知识普及,增强农户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素养和守法意识,打造和谐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